書籍:《基督徒看消費主義》,巴塞洛繆、莫里茨主編,陳永財譯,基道出版
多數人活在自己的文化裡,難以跳脫出來,對自己的文化抱著警醒的態度,採取批判的角度,去發現原來有些事情根本不合理、不正常。就像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看南非人會很驚訝為何他們會有種族歧視的問題,看回教國家則不解他們的女人為何會忍受得住丈夫可以討四個老婆。但反過來,一些外國人也搞不懂,為何華人生產,第一個問候語總是會問「男的?女的?」,生男生女對華人是這般重要。
但是基督徒是上帝的子民,當我們背誦著主禱文,祈求「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便應該意識到、辨別出文化中的良善與邪惡部分,不隨波逐流,跟著世俗過生活,達成作光作鹽的任務。
《基督徒看消費主義》這本書其主旨欲指出消費主義,潛入當今各個現代化國家,儼然成為全球最大宗教,深入各城市、家庭、與生活角落。連基督徒、教會都遭受魔掌侵入,無法察覺一些事情不太正常、不太正當,容許消費主義的思想重模我們生命的每一方面。
簡單的說,常見的消費主義有兩種,「現實導向消費」POG與「未來導向模式消費」FOG。前者「現實導向消費」模式,簡單的說就是享樂主義,以追求目前最大的滿足為人生最大的存在意義。眼前能令我快樂的事,比未來會發生來得重要。偏向這種模式的人,通常會選擇負債。先享受,後付款,不管後面的事。
後者「未來導向模式消費」模式,則是認為工作為了未來有能力消費,人的一生就是經過計算的努力來完成所有階段的消費。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大人對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就會有好工作,接著就可以討老婆生小孩,買大房子、大車子。過份簡化的人生價值觀,這種模式的人,不重視或任意犧牲當下所擁有的人際關係(夫妻、親子、朋友)與身體健康,埋首拼命工作。當賺得了財富,人已老邁,回頭檢視,許多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卻已然失去。
當價值觀逐漸變成「生命就是消費,消費能體現人生的意義;消費決定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只要消費關係能夠運作,其他與我有關的生命都可以置之不理」,於是帶來許多可怕的問題。就像墮胎的理由,已經隨意到只不過是因為孩子的出生會令個人的教育或事業中斷,便冷酷毫不考慮地將之拿掉。這種觀念同樣也伸向老人與其他的弱勢。沒有經濟價值、外表不好看、令人不愉快、不舒適的,都沒有必要存留。在這種觀念下,我們不僅殘害其他人,甚至也會因著自身沒有經濟價值、外表不好看、令人不愉快、不舒適,而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與聖經的觀念背道而馳。
消費主義亦進入教會。好比成功神學的觀念,源自對舊約上帝祝福祂的子民,將之倒果為因,認為財富為上帝喜悅和祝福的標記,若某基督徒貧窮潦倒、生活不順遂,那就必然是自身有罪,上帝懲罰。另外,消費主義更造成許多基督徒「消費」聖經。聖經不再是用來改變信徒自己歸向上帝,它成了只是市場上的一件產品,甚至扭轉經文本意,拿來對自己的罪惡作支持。更常見的是,信徒以宗教消費者自居,在「選購」教會。教會就像城市裡的新商場或時裝店,信徒根據自己這星期屬靈購物單上有何需要,就選擇去哪間教會聽講道。牧師傳道成了演員、節目主持人、強力推銷員,將上帝的信息拆開分送給不同需要的信徒。信徒不再委身事奉,他們成了消費宗教的人。
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文化,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利用消費主義的模式傳福音,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警醒。透過《基督徒看消費主義》帶領我們深入這個問題的討論,運用理性上的思考,獲得更多抵抗世俗潮流的能力,好叫我們不至容許世界成為我們生命的掌權者,有能力將社會秩序基督化,而非被文化牽著鼻子走,給世俗化而毫無招架之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