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三十九歲的絲帕克方出版第一本小說《安慰者》(The Comforters)。,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問題。絲帕克早婚,隨夫婿遷居非洲羅得西亞,育有一子,但旋即分居離婚,隻身回到英國,以編輯雜誌、寫小說以外的文章維生,沒有多餘時間創作。那期間,戰後的英國物資匱乏,絲帕克收入也不豐,因此生活拮据,常以抑制飢餓感的藥物與咖啡果腹,以至於精神恍惚,產生幻覺。後來她停用藥物,同為天主教徒的小說家葛林也適時伸出援手 (絲帕克於一九五四年皈信) 以及神父的輔導 ,讓她度過難關。這段經歷與她的信仰成了 第一本小說的素材。絲帊帕克在一次受訪時提過,小說家不從自己的生活找素材,還能去哪裡找?而小說家的任務就是要給予經驗,。絲帕克的主張,與另一位女性小說家安․泰勒(Anne Tyler)的絕不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可謂迥然不同。《安慰者》的女主角也是作家,但是在她寫小說的過程,發現每當她敲打字機的鍵盤,就會聽到有聲音要她如何寫。她也發現自己好像也是個「被寫進」小說的人物。,小說之外有另一部「小說」,作者之上有另一位「作者」。絲帕克的作品常常對超乎人所能掌控的力量發出反思。
她的小說也常有人物玩弄這股力量,儼然以上帝自居。最經典,也是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布羅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布羅迪小姐是一個私立女校的老師,她將學生置於嚴密掌控之下,一心將她的「青春」獻給這些女孩子,按照她自己的意願操縱、塑造她們,結果不僅影響了學生,也影響身邊其他人。這本小說曾改編為舞台劇,在倫敦與百老匯上演,也改編為電影《春風不化雨》,為女主角拿下一九六九年的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小說後來也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脫罪》取材於七零年代轟動於英國的懸案。英國貴族魯坎伯爵殺了保母、重傷妻子後潛逃,至今還未將他繩之以法。在小說裡,有兩個人自稱是魯坎伯爵,出現於巴黎的知名心理醫師希德嘉‧伍爾夫的辦公室。究竟孰真孰假?尚且未知,結果不料,希德嘉也不是希德嘉。她原來是個窮學生,無意中發現可以利用經期大量出血假冒聖痕使徒。根據天主教傳統,有一些信徒的手腳會出現像耶穌釘痕的傷口,並且流血,因而受到其他信徒敬奉。她藉此斂取了不少錢財,後來東窗事發,逃到法國,才化名成希德嘉。
《脫罪》裡的魯坎與希德嘉都相信自己是超出一般人的道德、法律、倫理約束之上。魯坎認為:「我是七世伯爵,我是貴族,因此,我可以為所欲為,沒人可以動我分毫。」他甚至相信:「萬般皆是命。像他命中注定要當伯爵。他的妻子命中注定該死…他的『需要』,決定了命運。他『需要』妻子住的那一棟房子出售的錢,他『需要』妻子死掉;這便是命運。」他所作的一切,是這麼理直氣壯!希德嘉也一如布羅迪小姐,時時玩弄別人於她股掌間,並且以自己確實行出神蹟、治好人,替自己的欺騙勾當圓場。
血這個象徵貫穿全書,魯坎雙手沾滿殺人的血,希德嘉雙手沾滿騙人的血;然而血卻是基督教一個重要的救贖記號。身為天主教徒的絲帕克,以反諷的方式在書中運用這個象徵,襯托出小說人物的玩世不恭。而小說的結局更是集黑色喜劇之大成,令人拍案、捧腹。這也是絲帕克小說的特色:死亡如影隨形,暴力、血腥、騙局常常充斥於她的故事中。然而即便是嚴肅、沈重的生命課題,絲帕克往往還是以不著痕跡的力道、吝惜的筆墨 (她的小說多為中篇長度),穿透嘻笑怒罵的表層,深探生命的核心。
《CSI犯罪現場:拉斯維加斯》的主題曲〈你是誰?〉(Who Are You?) 在片頭與片尾不住吶喊著你是誰、你是誰(Who Are You?) 。這個聲音也常常迴旋於絲帕克的作品,特別是這本《脫罪》。
聽 Hapiru (dannyboy) 跟阿祥 兩個書痴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