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非洲怒水――丝帕克的小说世界

【作者:Hapiru信望爱阅读 2009.09.20


spark.jpg



出生于苏格兰的丝帕克 (Muriel Spark, 1918~2006) 算是「大器晚成」的小说家。

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于三十三岁那年 (1951) 参加徵文比赛脱颖而出,拿下头奖,篇名是「撒拉弗与尚比西」(The Seraph And the Zambesi)。撒拉弗是圣经中一个天使的名字;尚比西是非洲的第四大河,以维多利亚瀑布知名,而故事就发生在离瀑布不远的一个加油站,时值圣诞夜。住在那里的一群白人与当地居民决定上演圣诞故事来庆祝。加油站的主人饰演报信的撒拉弗,正站在台上彩排的时候,真正的撒拉弗也来到台上,展开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撒拉弗散发出炽烈的热气与强光,让已经化好妆的加油站主人顿时成了花脸。接下来的纷乱使圣诞夜的庆祝成了一场闹剧。
  
这篇小说已经蕴含了丝帕克小说的特色。在她笔下,超自然的世界与自然界浑然不分。丝帕克自己曾说,她总是想要把超自然融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故事中的天使,接近水源的时候,就会散发蒸气。在她的小说世界,怪诞的角色与情节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一个住在精神医院的人,他的灵魂会回家过圣诞节。一个已死的人,可以成为小说的叙事者。飞碟可以飞进寻常人的家庭。一票老人会接到神秘电话 (来自上帝?魔鬼?或是……?),告诉他们:「要记住,你们一定会死。」早在有「魔幻写实」或是「后设小说」这些名词之前,丝帕克打从第一篇作品起,就散发出实验性浓厚、风格独具的色彩。

comforters.jpg
一九五七年,三十九岁的丝帕克方出版第一本小说《安慰者》(The Comforters)。,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丝帕克早婚,随夫婿迁居非洲罗得西亚,育有一子,但旋即分居离婚,只身回到英国,以编辑杂志、写小说以外的文章维生,没有多余时间创作。那期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丝帕克收入也不丰,因此生活拮据,常以抑制饥饿感的药物与咖啡果腹,以至于精神恍惚,产生幻觉。后来她停用药物,同为天主教徒的小说家葛林也适时伸出援手 (丝帕克于一九五四年皈信) 以及神父的辅导 ,让她度过难关。这段经历与她的信仰成了 第一本小说的素材。丝帊帕克在一次受访时提过,小说家不从自己的生活找素材,还能去哪里找?而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给予经验,。丝帕克的主张,与另一位女性小说家安․泰勒(Anne Tyler)的绝不纳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可谓迥然不同。《安慰者》的女主角也是作家,但是在她写小说的过程,发现每当她敲打字机的键盘,就会听到有声音要她如何写。她也发现自己好像也是个「被写进」小说的人物。,小说之外有另一部「小说」,作者之上有另一位「作者」。丝帕克的作品常常对超乎人所能掌控的力量发出反思。
  
她的小说也常有人物玩弄这股力量,俨然以上帝自居。最经典,也是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布罗迪小姐是一个私立女校的老师,她将学生置于严密掌控之下,一心将她的「青春」献给这些女孩子,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操纵、塑造她们,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身边其他人。这本小说曾改编为舞台剧,在伦敦与百老汇上演,也改编为电影《春风不化雨》,为女主角拿下一九六九年的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小说后来也名列「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aiding.jpg

《脱罪》取材于七零年代轰动于英国的悬案。英国贵族鲁坎伯爵杀了保母、重伤妻子后潜逃,至今还未将他绳之以法。在小说里,有两个人自称是鲁坎伯爵,出现于巴黎的知名心理医师希德嘉・伍尔夫的办公室。究竟孰真孰假?尚且未知,结果不料,希德嘉也不是希德嘉。她原来是个穷学生,无意中发现可以利用经期大量出血假冒圣痕使徒。根据天主教传统,有一些信徒的手脚会出现像耶稣钉痕的伤口,并且流血,因而受到其他信徒敬奉。她藉此敛取了不少钱财,后来东窗事发,逃到法国,才化名成希德嘉。
  
《脱罪》里的鲁坎与希德嘉都相信自己是超出一般人的道德、法律、伦理约束之上。鲁坎认为:「我是七世伯爵,我是贵族,因此,我可以为所欲为,没人可以动我分毫。」他甚至相信:「万般皆是命。像他命中注定要当伯爵。他的妻子命中注定该死…他的『需要』,决定了命运。他『需要』妻子住的那一栋房子出售的钱,他『需要』妻子死掉;这便是命运。」他所作的一切,是这么理直气壮!希德嘉也一如布罗迪小姐,时时玩弄别人于她股掌间,并且以自己确实行出神迹、治好人,替自己的欺骗勾当圆场。
  
血这个象徵贯穿全书,鲁坎双手沾满杀人的血,希德嘉双手沾满骗人的血;然而血却是基督教一个重要的救赎记号。身为天主教徒的丝帕克,以反讽的方式在书中运用这个象徵,衬托出小说人物的玩世不恭。而小说的结局更是集黑色喜剧之大成,令人拍案、捧腹。这也是丝帕克小说的特色:死亡如影随形,暴力、血腥、骗局常常充斥于她的故事中。然而即便是严肃、沈重的生命课题,丝帕克往往还是以不着痕迹的力道、吝惜的笔墨 (她的小说多为中篇长度),穿透嘻笑怒骂的表层,深探生命的核心。
  
《CSI犯罪现场:拉斯维加斯》的主题曲〈你是谁?〉(Who Are You?) 在片头与片尾不住呐喊着你是谁、你是谁(Who Are You?) 。这个声音也常常回旋于丝帕克的作品,特别是这本《脱罪》。

听 Hapiru (dannyboy) 跟阿祥 两个书痴话心得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