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認為,台灣百姓很熱衷政治,由名嘴現象及政論性節目收視率高可知。而在基督教會來說,因著「該撒─上帝」兩國論的傳統教導,傳統福音派通常不鼓勵碰觸政治問題。即使在今日台灣主流教會推動「轉化」時,最重要的政治領域仍止於代禱而已。然而若從葛拉漢.沃德(Graham Ward) 所著《世界與教會—作門徒的政治》來看,基督徒如果對這個世界的本質不了解,並且沒有實質的社會行動,就無法達成福音轉化世界的目標。
沃德這本原書名「門徒的政治性」(The Politics of Discipleship),按其副標題,是研究我們基督徒要如何成為後現代的公民。公民一詞,是在社會(世界)的稱謂,而不是教會的稱謂。沃德在《世界與教會》導論就說到,若基督徒「在世界上卻不屬世界」,仍是自外於世界,表面上是不沾染世俗,實質是古修道院的隔離作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基督徒要「在世界並且屬於世界」,才能成為社會公民並參予世界,而透過對我們社會的參與,福音才有出口。
「政治」的意義,基督徒會認為是世俗權力鬥爭,奪得利益的代名詞。在沃德的定義,政治是「需要權力的行動」,他所言「權力」,是一種得到某種等級位階而可採取行動釋放他人、降伏他人的概念。為了不讓這權力被誤解為世界間的私慾權力而是基督國度在世上應展現的權力,沃德就在書中第一部分詳細說明「世界」是什麼,而在第二部分說「教會」要怎麼回應。我們熟悉「WWJD」(What would Jesus Do),沃德讓我們看到「WDWD」(What Do We Do now)。
台灣政界流行一個口號「普世價值」,整天喊著「民主、自由、人權」,如果不深究,還會以為這些都是「真的」。沃德在世界篇中首提當今世界的民主,其實都演變成獨裁的影武者。這種說法確實嚇人,大家不都說是「民主選舉」嗎?沃德引用美國林肯紀念堂前韓戰紀念碑上刻的話「Freedom is not free」說明,國家社會的自由是要權力或武力來達成,而且這自由不是屬於個人的,而是國家的。
因此,即使一個「民主國家」也需要「國王歸來」,就像以色列需要一個王。這樣看來,國家就是隱喻的「宗教」與「聖殿」,需要有個王被信仰、去順服。今日民主制度不是如此嗎?我們在台灣的選舉熱潮中要問:誰是人民?誰當家作主?什麼是自由?普通小老百姓有何權利?沃德說:民主對自由提出最強烈的挑戰。
另外一個會喊得震天響的口號是「全球化」,認為是經貿自由帶動經濟發展,富裕民生。然而如今看來,這仍是資本主義遵從達爾文進化論,弱肉強食的結果。過去是武力侵略殖民,今日全球化就是強國的經貿侵略殖民。沃德從卡爾馬克思《資本論》引申出人被去物質化(人不是實質的物質而只是一個商品)以及在拜物教中金錢成為敵基督。
另外,沃德敘述新世紀(NewAge)的自助精神生活是在這種追求全球化的形上學和宗教性中,得以展現超個體主義及自利願景的導向。由此看到,「後世俗」的特徵,不是拒絕宗教,而是造成宗教「新公共可見性」,宗教在世界上是一種政治性公共聲音。在台灣的基督徒,如何在這政治性的公共領域來展現基督教信仰呢?
基督教須要有政治神學的論述,才能讓信徒知道如何面對及參與政治。沃德在本書說政治神學,是始於末世論,開始於唯一上帝的主權,以及在這主權中穿越時間空間的運作。的確,我們如今都是處於聖經的末世當中,神的來臨和介入,是「已然而未然」。沃德提出「末世論的剩餘」觀點,認為耶穌現在已經與我們同在,未來也與我們同在,現在的世界和將來的世界之間是有連續性的。這種末世論對只重當下的世俗,真的是「太超過」的,而基督徒在這末世中,應有「剩餘、多出」的未來世界觀做我們行動的動力。我們是為將要來的上帝參與政治活動(包括選舉投票)。
基督徒的政治性行動是什麼呢?沃德從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實踐」與「創作」論,將基督徒行動描繪成一種實踐救世及末世意味的神聖創作行動。基督徒要有政治行動,不是在教會中,而是在社會中,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當我們唱著「為基督贏得這城市」時,是實質的參與城市建造。沃德以「身體的形上學」說明城市建設是一種宗教行為,使徒保羅所論「基督與教會」的身體觀,是將身體放進肉體中,這就帶出將教會放進世界中的意象,「身體」要在社會性/政治性/親密性……各個場合展現出出來。沃德說到使徒保羅的身體形上學,在歌林多前書十二章12—27節表達出:身體是存有的條件,各個肢體在整個身體中,不只「是」存在(「在」一位聖靈理),並且更是要「參與」(「屬於」身子)。
基督徒是屬於社會,參與政治的國家公民,實踐政治性的門徒,就是實踐信仰。
由沃德的論述,印證到台灣的選舉,看到這些政客的言行,都是一種後現代消費主義行為,也是變成惡質的民主資本主義思想。滿天飛的各種選舉支票、選舉新聞、選舉計謀,都是把人民當選票看(去物質化);各種沒有道德的操作將社會倫理視為無物(去人性化);以不顧人民幸福只顧自身利益的思想強迫人民接受(去政治化)。如此,基督徒要不要投票呢?以政治性的門徒而言,我們當然要參與;只是,怎麼投(有效票、廢票、拒投都是一種參與行為)、投給誰(要認定凡出線的都是在神的旨意中)?
我們都不必用情緒及自以為是的態度去投票。我們要思想愛的誡命,以愛心來投票。或許有人嗤笑這種不實際心理,但沃德說:愛是政治性的,愛蘊含在各個不同而有差別的權力關係中。如果我們為選舉過程和結果焦慮,那麼讓我們更多的來思想自己做為政治性門徒的身分吧!
世界與教會--作門徒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Discipleship:Becoming Postmaterial citizens
作者: 葛拉漢‧沃德 (Graham Ward) 譯者: 王宣歷
出版社: 中原大學 出版日期: 20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