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駭客任務》故事大綱第一集是在描述,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其實是電腦模擬世界Matrix母體,整個人類被電腦所控制。一些覺醒、瞭解真相的人,躲在錫安地底城。他們相信將有一位救世主來拯救他們,擊敗電腦。而他們按照神諭找到安德生先生,認為他就是救世主尼歐。而安德生自己對此則是半信半疑。
第二集《重裝上陣》則敘述,尼歐來到Matrix的創造者Architect前面。得知人類與電腦的戰爭,已經重複多次。每一代的救世主,皆選擇讓電腦毀滅錫安,但留有23位餘民重新建立家園。若不如此,將會導致電腦當機,殺死和母體連接的每一個人,以及錫安也被摧毀,則相當於全人類滅亡。但是尼歐是第六代救世主,他比前五代的救世主多了一種男女感情,所以創造者讓他二選一。選擇讓人類留有23位餘種,重建錫安?還是選擇救愛人,讓人類與電腦同歸於盡?
第三集《最後戰役》,因為尼歐超出電腦邏輯判斷,選擇了救愛人。所以電腦派出大量機器烏賊殲滅錫安,人類誓死反抗。但母體Matrix也出現危機,有一個超級病毒不斷感染複製其他程式,連創造者Architect也無法處理。尼歐用自己當作誘餌程式,讓這個病毒感染複製之,再由創造者Architect予以同時擊毀。犧牲自己的生命,解決電腦世界的危機,以換取電腦與人類之間的和平。
《駭客任務》男主角基努李維曾表示,這個科幻電影三部曲:「第一集敘述『誕生』、續集是『生命』、第三集則是『死亡』」。光看這三個主題,或會以為是基督教電影。特別是第三部《最後戰役》還細分成「呼召」、「新的亞當」、「最後的晚餐」、「神諭」、「受難入地獄」、「復活升天」幾個章節,幾乎照著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記載,來編寫劇本。裡頭用到基督教專有名詞之多,更是驚人。好比,創造者Architect,似乎就指向上帝耶和華;錫安Zion,則指被耶和華所召的殘存餘民,所聚集的城邑;男主角還沒有覺醒前的名字叫安德生,Anderson是希臘文「人之子」的意思。覺醒後被稱為Neo,「新」,含有「新生」、「新人」「新我」之意味。另外,男主角有時也被其他人稱為the one,「那位」,在聖經裡指稱救世主耶穌基督。至於女主角崔妮蒂的名字Trinity,就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意思。而奈爾碧艦長所駕駛的「羅格斯」號,就是新約聖經中「道成肉身」的「道」Logos。因此很多基督徒一邊看電影一邊就對著這些名詞思考其中的關連性。
對於懂電腦、會撰寫程式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會覺得這是有考據的電腦科幻片。不像過去一般電腦科幻片,大多沒有電腦資訊專業水準。這部電影成功地將抽像的電腦專有名詞轉化為具像的實體,令人嘆為觀止。好比後門 backdoor的觀念,用長廊與整排的門來顯示切換 switch。保護祭司的護衛,就是防火牆程式。完結篇裡的火車人是偷渡程式。在等火車的一對夫妻帶著可愛的小孩,男的是核電廠管理程式、女的是圖形使用者介面程式。透過使用者與介面程式的互動,是真的有可能產生奇怪的程式。至於創造者Architect將不受Matrix控制的人,讓他們集中到錫安,最後整個摧毀。『將無解的問題,集中到某個區域』,這是一種程式撰寫的方式,將一時無法處理的「垃圾」,全部丟到某個區域,以後再予以集中「處理」。
若是懂得一點西方哲學,可能就會思考,尼歐問祭司Oracle廚房中掛著的木牌,上面的拉丁文寫著「了解自己」的那幕。聯想Oracl開導尼歐的方式很像蘇格拉底所謂的「助產婆式」:不給任何答案,端靠提問者自己追尋。而佛教徒則會認為這部片是在描述「無限輪迴」的觀念。就像那個有趣的橋段,當尼歐去見祭師時看到的一些小孩,其中有個孩子在折彎湯匙,表達一段禪宗的觀念:「湯匙的確是不存在,你如何能彎折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呢?你只能改變自己。」
事實上這部電影納入五、六百種傳統、神話、哲學、信仰的元素在當中,自然會讓各種不同文化經歷背景的人,產生各自豐富有趣、電影再創作的趣味。嚴格說起來,它不能算是基督教電影、也不是西方哲學電影、佛教電影...,只能說它是一部電腦科幻電影。而其中出現的許多人物的名字,或許在劇本的編寫時,看這個人物像什麼,就套什麼。就像在救世主旁邊的女人崔妮蒂,取名為Trinity「三位一體」,可能就是故意讓基督徒想到耶穌基督與聖靈、聖父的親密不可分的關係。這部電影巧妙地留下很多讓人想像的空間。到最後,甚至還有觀眾去努力揣想尼歐的生日1962.3.11,到底是什麼意思!
然而整部片的主軸,重點不過是創造者Architect與祭司Oracle這兩隻程式之間的對立。母體之父創造者Architect,他所設計的母體,就是要讓所有的程式、所有的人類都處在一個精確數學的完美融合下執行、生活。而母體之母祭司Oracle是一種直覺性程式,了解人類心靈的某些層面。他們背後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創造者Architect代表完全的因果律,人類萬物無法抗拒因果律的擺佈。就如片中的一個角色梅羅紋奇(設計一個蛋糕春藥程式,請餐廳一位美女吃)說:「這世界上只存在著一種永恆、唯一廣泛適用的真理就是因果關係。行動,而回應。起因,而結果。任何事都始於當初的選擇。」「這是自然界的定律。我們怎樣強烈的掙扎,怎樣拼命抵抗它,或自欺欺人。但是這就是因果,無可避免的,我們永遠只得任由它擺佈。我們只能試圖去理解。理解為什麽發生這些事,去探究那個原因。」「我們只不過是因果循環中的一節」。
因為是完全的因果律,所以不容許沒有意義的程式存在,好比無法完成任務的史密斯、以及那等火車的小女孩的存在。當然也不見容程式異常的產品—尼歐與錫安城這類人的存在。但祭司Oracle這個程式就認為沒有絕對的因果律,人類這種主體不見得一定凡事皆受因果律的控制。也因此,她雖然按著程式所設計的遊戲程序,必須向一些錫安人,透露「救世主神諭」。但是對尼歐,她就不清楚說明未來會怎樣進行,甚至也不對他說明,他到底是不是救世主。她僅有一再跟尼歐提示「你得自己做選擇」。因為如果她對尼歐透露未來,尼歐就很可能不需要「抉擇」,又陷入因果律裡了。最後當創造者Architect想要尼歐乖乖就範,選擇電腦計算尼歐最有可能選擇的答案—「毀滅錫安,留下23人重建家園」,尼歐卻回答「你休想控制我,你死定了。你不能逼我做任何事。選擇,問題是選擇。」
整部片子就是描述Oracle與Architect兩種觀念的戰爭,所有的宗教、哲學、神話、傳統都參與這兩種觀念的抗衡:到底人是不是僅受因果律的控制?人類有沒有自由意志?影片中,大部分的人類都是受因果律控制,甚至前五代的「救世主」雖然逃脫母體的掌握,但也無法逃離Architect所設計的因果律之控制。而尼歐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用自己的替死,來同時救贖人類與電腦機器世界,這卻完全跟因果律無關,而只在於他的「選擇」。尼歐的成功,也顯示了Oracle的信念是正確的(當然也表達出了這部電影的價值觀):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有超越因果律的選擇能力,即便大多數人都是庸庸碌碌的臣服於因果律之下。但這世界上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偉人向我們見證,仍有人可以超越自然律對人性的限制。他們可以不怕死、不愛錢、不貪圖自己的好處,而做出另一種違反自然律的選擇。在這個物慾橫行、凡事訴諸因果的時代,或許該思想人之所以為人,而非如禽獸任,只任由因果擺佈的關鍵為何。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about 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