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快淹死了,主都不在乎嗎?再思耶穌平靜風和海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網路作家Ⅰ 2021.11.14



《加利利海的風暴》(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林布蘭,1633年。(圖片提供/維基百科公開領域授權


加利利海是南北長約21公里、寬約13公里,低於海平面213公尺的淡水湖。由於四周環山,「高山帶下來的冷空氣與湖面暖空氣所造成的溫差,常會引起突如其來強大的巨風」[1]。

有次耶穌與門徒同船打算「從西岸渡到東岸」[2],半渡途中便遇到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風暴;且「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可四37),「看來船挺不住了,隨時(要)沉沒」[3]。

其實船上幾個曾是漁夫的門徒都是「經驗豐富的航海者」,但就連他們也被這「突然其來的暴風嚇得不知所措」[4]。

這場風暴之大,讓「船上身經百戰的漁夫也驚恐不已」。「此事顯然超過了他們的控制範圍」[5],他們豐富的航海知識在「兇猛」的風暴面前顯得無能為力。

這時門徒才想起了還在船尾睡覺的耶穌,於是叫醒他,喊著說:「老師,我們快淹死了,你都不在乎嗎?」(可四38,新普及譯本)。

門徒這話其實不無抱怨的意思,畢竟「這條路線是耶穌所定的」,而現在他們幾乎要「死在風暴之中」[6]。門徒或許覺得:「你既然有點能力,為什麼只是睡覺呢?」,「即使你無法做些什麼,至少也關心一下吧!」[7]

門徒的焦慮,顯示他們即使知道耶穌有一些能力,仍沒有太大的把握。但他們轉向這位「老師」求助,起碼說明了在一番徒勞無功的「自救」後,他們終於意識到眼前可以「依靠」的似乎也只有耶穌了!

接下來耶穌所做的事遠遠超出門徒的想像,他「斥責狂風,又對浪說:『安靜!止住!』,突然,風就停了下來,湖面一片平靜」(可四39,新普及譯本)。

像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這樣自由派的神學家無法相信耶穌有這樣的權能,其所著的《耶穌傳》就說:「耶穌可能斥責了他們(門徒)膽小害怕,但不可能像福音書作者們所報導的那樣,也斥責了風和海」[8]。

但福音派學者很快就看出,福音書作者是以「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的技巧「突出耶穌是神的身分」。「耶穌平靜風浪的事件,表面是異能神蹟,但真正意義是神顯現——身分的彰顯」,「祂坐在大水上作王、平靜風浪、建立次序、驅逐黑暗」[9]。

耶穌「一句話就把一場大風暴轉化為大大的平靜,顯示他有能力做只有創造大海的神能做的事情」,「耶穌和神一樣能掌管海,就是那混亂、邪惡之處」[10]。

這故事讓讀者看到:「耶穌對於自然和超自然的敵人都行使了祂的權柄,表明他正是以神的權柄行事和說話」[11],證明了耶穌就是神自己。

耶穌不是如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那本《耶穌怎麼變成了神》所說,是「到後來,他才被認為在所有意義上等同於全能的神」[12]。

事實是,這故事中的「海」是有象徵意義的,背後的潛台詞是「耶和華有勝過海的能力」。而門徒之缺乏信心,在於當時他們以為耶穌「只是老師」,他們還不知道「耶穌是誰」。

只要比較古羅馬其他暴風故事,就不難發現:「靠著人的力量勝過暴風的是英雄,而可以控制天氣的卻是神明」。馬可筆下門徒這句:「這個人究竟是誰,連風浪也聽從他!」(可四41,現代中文修訂本)正是告訴讀者:這位大自然也要聽命於他的耶穌,「既是英雄也是神(明)」[13]。

加利利海這場讓老練水手也感到害怕的巨風,其實也暗喻基督徒人生所可能面臨的狂風巨浪。哪怕我們有再多的知識與經驗,總有我們所無法駕馭的生命風暴。

就像魏連嶽老師在《疫情神學:在愛與盼望中邁向後疫情時代》這本小書所說的:「COVID-19病毒讓人類深深體悟到:我們的知識、智慧及能力不僅沒有自己所以為的那般強大,甚至還必須虛心承認我們是極為無知、無能與脆弱」,「唯有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知、放下人類的自負自傲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誠心祈禱神能憐憫幫助我們」[14]。

如果細心的話,應該會注意到這故事中在船尾「安詳歇息」的耶穌其實與「門徒的驚慌」形成「強烈對比」,因為這「標誌著他對神的信靠」。

耶穌在平靜風浪後問門徒:「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可四40),這裡的「信心」則是指耶穌自身裡面「神的能力」。門徒需要認識耶穌是誰?並且「完全倚靠耶穌」,因為「他是他們的避難所和力量,是患難中隨時的幫助和安慰」[15]。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則注意到馬可談這故事時刻意選擇了「約拿故事的措辭」:「耶穌和約拿同樣都在一艘船上,兩艘船也同樣即將被暴風吞噬」、「耶穌和約拿都睡著了」、「兩個故事裡都是水手叫醒睡覺的人說:我們快死啦」,「也同樣因神聖大能奇蹟般地介入,風浪就平息了」。

約拿說:「只要我死,你們就能活」(拿一12,意譯),馬可的故事雖沒有這一段,但這位耶穌同樣自願被丟入十字架那「最猛烈的終極風暴之中」。

「如同約拿的犧牲是為了救水手,祂也會為了救我們而死」,差別在於「約拿是因自己的罪而被驅逐,但是耶穌並非如此」,「約拿只是接近死亡並且潛到水底,而耶穌是確實死了並且承載了我們罪與懲罰的重擔」[16],耶穌才是完全無辜、為他人捨己,「比約拿更大」的那一位。

若明白這一幕,您我就不會問「我們快淹死了,主都不在乎嗎?」,正如提摩太.凱勒所說:「如果你知道在那個終極風暴中祂都沒有離棄你,當你現在面臨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為什麼以為祂會棄你不顧?」[17]。

耶穌平靜風和海這故事提醒基督徒:再次認識耶穌是誰?也不要忘了「在船上有主」,「祂能在船上安睡,門徒何懼之有?」[18]。

更重要的是,「耶穌不僅是好或偉大的老師,他是生命的主」,哪怕「這生命是在大海中浮沉」,他都能平靜那風浪,因為「連風和海都聽從祂」[19]。

正如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 博士所說,加利利海的風浪「是出名可怕的,霎時間狂風駭浪隨時湧至」[20],人生的加利利海又何嘗不是如此。

倘若真正認識耶穌,就不必再擔心「風暴有多大」,因為這位創造萬有的主「比任何風暴都大」。只要信靠耶穌,祂定能「平靜我們心中所有的風浪」!




[1] 葉雅蓮博士,《天道聖經註釋:馬可福音(上) 》,天道書樓,2011,頁315。

[2] 鍾志邦博士,《中文聖經註釋第29卷:馬可福音》,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頁116。

[3] 張永信博士,《天道聖經註釋:馬可福音(上)》,天道出版社,2010,頁239。

[4] 大衛‧加蘭(David E.Garland)博士,《馬可福音(卷上)》,漢語聖經協會,2016,頁215。

[5] 達雷爾.博克(Darrell L. Bock)博士,《房角石聖經註釋叢書:第十一卷下:馬可福音》,恩道出版,2017,頁97。

[6] 張略&黃錫木博士,《奔走風塵的僕人:馬可福音析讀》,基道出版社,2003,頁101。

[7] 曾思瀚&鄧紹光博士,《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基道出版社,2016,頁198。

[8] 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耶穌傳(第二卷)》,商務印書館,2010,頁211。

[9] 孫寶玲博士,《馬可福音:福音之始》,明道社,2011,頁146。

[10] 大衛‧加蘭(David E.Garland)博士,《馬可福音(卷上)》,漢語聖經協會,2016,頁217。

[11] 史特勞斯(Mark L.Strauss)博士,《福音書與耶穌生平》,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頁198。

[12] 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耶穌怎麼變成了神》,風雲時代,2021,頁80。

[13] 曾思瀚&鄧紹光博士,《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基道出版社,2016,頁199-200。

[14] 魏連嶽博士,《疫情神學:在愛與盼望中邁向後疫情時代》,校園書房,2021年,78-79。

[15] 大衛‧加蘭(David E.Garland)博士,《馬可福音(卷上)》,漢語聖經協會,2016,頁215、218。

[16]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出走的先知:約拿與上帝慈愛的奧秘》,希望之聲文化,2020,頁64。

[17]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被釘十字架的王:重新認識馬可福音中的耶穌》,校園書房,2017,頁83-85。

[18] 焦源濂牧師,《基督生平(上)》,校園書房,1991,頁195。

[19] 孫寶玲博士,《棧道:馬可福音品讀》,德慧文化,2014,頁79。

[20] 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 博士,《每日研經叢書:馬可福音注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2,頁137。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