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客西馬尼園》(An angel comforting Jesus before his arrest in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卡爾‧布洛赫(Carl Heinrich Bloch),1873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六章10節,新譯本)
人都有趨吉避凶的本性,遭遇厄運劫難,千方百計排除、躲避是理所當然的反應。然而,若眼前的苦杯是上帝預備要我們喝的呢?這正是上帝的兒子面對的問題。他深悉自己即將面臨的遭遇,在一切發生之前,步上橄欖山,形隻影單在客西馬尼園禱告。
卡爾‧布洛赫根據路加福音二十二章創作《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只見祂面容疲憊憔悴,隱於陰影中,任憑頭髮披面,更添狼狽不堪。相比之下,祂身旁的天使榮光煥發,與耶穌形成鮮明的對比。根據路加的描述,天使在耶穌禱告後顯現,「加給他力量」(二十二章43節,新譯本)這個四福書中只有路加福音記載的天使,在這幅畫中,一手撫著人子的頭,一手抓著祂的袖子。耶穌癱在天使懷中,說明祂此時的軟弱無力。周遭郊野一片陰暗,突顯此情此景的悲涼。
布洛赫的作品雖然描繪了耶穌的軟弱,卻難以呈現祂內心劇烈的衝突。本為創造之主的耶穌取了人的樣式,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面臨為人類犧牲的課題,在客西馬尼禱告的那一刻,堪稱是祂在世最為糾結的時刻。此前祂曾怒斥試探者、平靜風浪、驅除群鬼、潔淨聖殿,展現非比尋常的權柄與大能,但在客西馬尼的那一夜,祂只能痛苦、無力地倚靠天使懷中。
我們不忍,也心生疑惑,基督在此時突然膽怯了嗎?畢竟,沒有人能克服死亡,因為罪的緣故,全人類都在死亡的權勢下。耶穌是因為怕死,以至於「非常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4節)?我們若認為耶穌和我們一樣,實在是不認識上帝的兒子。全人類中,獨獨只有耶穌毋需懼怕死亡,因為祂不僅沒有原罪,也未曾犯罪,自然不必付出罪的代價。
福音書記載耶穌的話,讓世人知道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源於極大的拉鋸。人子從光明來到黑暗中,從至高之處落入人間,一生從未走過平坦路。試探者用盡心機、軟硬兼施,意圖屈從耶穌的意志;法利賽人、撒督該人形影不離、放大檢視,希冀在祂身上找著插針之縫;即便是門徒的體貼,也是體貼人的意思(馬太福音十六章23節)。這些經歷充滿形形色色的對立與差異,耶穌卻是恆常順服。
只是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遭遇前所未有、也是絕無僅有的掙扎,那與祂相合相契的天父的旨意與自己的意願有了牴觸,以至祂禱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
這是耶穌充滿人性的一句話,讓我們看到祂與我們相同是百分之百的人,有祂的想法及心情,也有祂的苦澀與重擔,而祂並不諱言離開這杯的期待。若喝了這杯,祂將面對本不應承受的罪責、羞辱、擊打、鞭傷,更令祂傷痛難當的是,祂還將面對上帝的遺棄。「我的神,我的神,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太福音二十七章46節)這叫從太初就與上帝同在、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格情何以堪?可是父卻「喜悅把他壓傷,使他受痛苦」(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0節)。
在這個時刻,與我們不同的是,耶穌不是禱告求父滿足自己,而是求父的旨意實現:「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正如祂教訓門徒如何禱告,「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六章10節)這個傷痛難當的禱告,見證了耶穌的順服,順服上帝愛世人、設立自己為挽回祭的旨意,使我們這些本該死在罪中的人,因著祂獻上的贖罪祭得蒙救贖。
因著基督的順服成就了救贖,屬主的人能夠明白何為順服。即便上帝的旨意與人的意志時有衝突,有聖靈為我們加添力量,讓我們盼望滿足主的心,以榮耀上帝為目標,如耶穌一樣歌詠:「父啊!是的,因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路加福音十一章2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