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决定研究「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
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
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
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
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
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
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
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
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糊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
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
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
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
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
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 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 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自然是很 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影响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 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 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 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 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 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 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 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 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 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 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 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 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 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 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 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问题没 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 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 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 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 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 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 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 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 ,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 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 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 赋格。 C 小调弥撒的情感,已绝对不是欢快性质,也与他十岁那年创作的 kyrie 相距何其之遥! 但到了「信经」曲,三次轮回的快版,把对上帝的信心表达的又是何其明确!因此这首弥撒曲 很显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个人的真实信仰告白了。他要说的不是伪善的宗教 ,而是能真真实实安慰他短暂又痛苦的尘世生命的信仰。这种告白,绝对不是要求规格与形式 的萨尔兹堡所能接受。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数完成一般,在病痛中还是维持大量的创作。其 中有一首大概是为领圣餐仪式而作的宗教音乐「Ave verum corpus」(KV618),简直是无法 想像的超然平静,四部和声缓慢优美而无波澜的述说基督之爱,根本无法想像创作当时莫札特 正在生命垂危之际奋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两年,曾经跟来比锡托马斯合唱队队长谈了一席话,他后来写信给父亲时 提及此事。他跟队长说:「我觉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却世上的罪,请赐 予我们和平』这句话的意思....。我从童蒙时代(注:莫札特的父亲在耶稣会受了整整十二年 的教育,并得哲学博士学位,他非常重视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进了宗教的神秘圣殿,满腔 热情期待弥撒开始,却不知到底要得到什么....,如今经过庸禄的生活,这一切又重新浮现, 并深深感动著我的心灵,我乐于为这些听过千百次的话,谱成音乐....。」 莫札特当年与主教之不合,显然与主教的成见有关 —— 好动,滑稽可笑,动不动讲黄色 笑话的音乐家,怎么可能在理论在实践上都明白信仰真理?? 但莫札特这从来与政治无缘无关,从不知道他将在生命末期经验法国大革命的人,却写出 嘲弄达官贵人,帮助一切平民的「费加罗婚礼」,以至于贵族纷纷疏远他,加深他的贫困。当 主教斥责他没有教养,是个坏蛋,他却于生命的后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济贫的「共济 会」....,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无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条僵化的 宗教气氛,与只在上流社会闲谈的宗教气氛连结。这正是他在萨尔兹堡受困,而后贫病交加的 主因。
看过这些出自心灵的信仰表白,就不难明白,莫札特在创作中期离开萨尔兹堡前后,虽经 历生命中严重的挫折伤害与怀才不遇,却仍走向创作中后期的平静愉快。这种平静愉快绝不是 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倾向忧郁的小调,还是充满平静感,最终面对死亡,竟能创作出 KV618 的天籁之曲了!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绝不是宗教扼杀艺术那般的一语化约 —— 虽然形式化教条,的确使 艺术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愤慨向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但形式化 与教条绝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们在聆听莫札特的音乐时,多少会体会到一种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种「不可言 喻的奥秘」,因此有人说莫札特的音乐是「超验的音乐」,但这终归是因为莫札特自身先从自 身的生命中挣脱,体会到一种超验情感的向度。因此我们可以归结:不是艺术可以取代宗教, 而是宗教真实的体会与深度,赋予艺术一种非凡的内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存乎人心的天籁,莫札特 The Mozart Project(英文网站) W.A. Mozart -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英文网站) The Mozart Project(英文网站) The Mozart Project(英文网站) Home of W. A. Mozart(英文网站)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校园福音团契传道人、网路福音团契负责人 | ||||||||||||||||
电影「魔鬼代言人」的人性自由与人性幽暗 从「罪与罚」到「白痴」—— 廿世纪的文学先知杜斯托也夫斯基 艺术天堂 —— 寻找归回安息之路 回索引页 |
copyright 2000 信望爱资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