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人得了癌症,从家人、朋友、邻居总有一些辗转而来的医疗资讯。这些关怀常常给病患很大的支持,却也无形中给病患或照顾者带来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资讯,尤其是当这些资讯与医师所言有差异时,更让病患无所适从。
所谓「迷思」,在英文中"Myth″原意是指普遍被相信、却不一定有根据的观念。在笔者的经验中,常遇到病人对癌症治疗的迷思,以下将这些常听到的迷思逐一分析。
迷思一:癌症发生一定找得到原因
当医师宣判病患得癌症时,病患第一个想到的经常是「我为什么会得到癌症?」经过一番思考,似乎每位病患也都能找到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
目前医学对癌症的研究已找到许多相关的致病因素,但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解释所有癌症,研究结果也显示癌症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外乎是和身体本身相关及环境相关的因素。
有人认为会得癌症是基因不好,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癌症并不会遗传,也就是说,父母得癌症并不代表你也会有癌症。或许你的风险会增加,但不表示你得活在受癌症威胁的阴影之下。事实上是,每个人都有罹癌的风险。
有人把癌症的发生归咎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生活环境,或者是不好的脾气等,姑且不论这些和癌症发生的相关性有多少,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致癌因子是只要接触过就会导致癌症的,不然,只要吸烟就会得肺癌的话,就不用有那么多推行禁菸的文宣标语或团体了。
所以,我们只能算是找到癌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至于癌症形成的经过及完整的原因,仍是未来医学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迷思二:能不开刀尽量不开
对开刀普遍的想法是很伤身体,所以对手术治疗很多人是抱持能闪就闪的心态;另外,需要移除正常的器官组织,也是手术令人望之却步的因素,尤其是在头颈部癌症的手术,对外观及说话、咀嚼、呼吸等功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使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同步疗法,可以使一些晚期病患得以保存器官,不需做切除,例如在喉癌、口咽癌、膀胱癌等情况。但还是有病患无法达成器官保存目的,而需要手术切除病灶。
癌症治疗的合并治疗已是趋势,在尽量保持病患生活品质前提下,如何在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做最佳的搭配,需和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千万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造成遗憾。
迷思三:早期=希望,晚期=末期=没希望
癌症分期是统计科学,透过分期医师可以知道病患疾病的控制率及死亡率,并做为选择治疗方式的依据。但站在病患的立场,分期的意义在哪里,是必须去厘清的;分期的结果给病患的感受往往是和医师的认知截然不同。
曾遇过早期肺癌病患,因是意外发现,并无不适症状,虽然所有医疗建议都是开刀治疗,但病患却选择再等等看,因为怕医院检查错误;等到咳嗽症状出现恶化后,再回诊检查时癌症已扩散,病患失去治愈的机会。
也有一些晚期头颈部癌症的病人,得知自己的疾病是晚期,需要作手术及术后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一时之间乱了方寸,认定自己时日不多,加上神明指示不能开刀,干脆选择逃避,另觅其他疗法,果不其然,几个月之后病患便如自己预期,撒手西归。
愈晚期的病人在统计的结果上控制率及存活率确实比早期的病患差,但却不是绝对如此。晚期癌症不等于接近死亡的「末期」癌症,也不代表没有治愈的希望,轻言放弃治疗,才真的是没希望。
早期的病患也勿掉以轻心,因为没有一种治疗有百分之百的治愈率,癌症在治疗后的头三年复发机会最高,统计上要等到过了五年的追踪期才可以说是治好了。但仍有些癌症可能在治疗超过五年后复发,所以,定期追踪仍是监测癌症复发最好的方法。
迷思四:另类(替代)疗法抗癌无副作用
对西医的一知半解及害怕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常使病患选择所谓的另类(或替代)疗法,英文对这类治疗统称Alternative therapy,意思是说主流治疗外其他可供选择的治疗。这类治疗各式各样,甚至无奇不有。它们有一些共同特性,归纳如下:
※号称免开刀或免打针,安全无副作用。
※总是「听说」有人使用后奇迹般痊愈,让所有专家医师跌破眼镜。
※从天然的药材提炼粹取,不用人工方式合成。
※治疗原理常和"排毒″有关。
※通常是亲朋好友或是不太熟的病友所介绍。
这里必须先澄清,有许多另类疗法对癌症治疗的确有帮助,例如在副作用的减轻或是营养的支持方面。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足够效力的科学证据来支持所谓的另类疗法可以取代主流的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所谓的奇迹,都仅止于传闻,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问肿瘤科医师,看有谁曾遇过不经治疗痊愈的癌症。绝大部分的医师都未曾遇过自然消失的癌症,目前这些所谓的奇迹也仅止于极少数的病例报告,绝不能视为常例。
不可讳言,有很多不肖商人利用癌症病患寻求希望的心理,赚取不当的的暴利,所以在选择另类疗法时绝对要谨慎,同时不可放弃正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迷思五:需要化疗=病情不乐观
一般人对化学治疗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来自电视或电影中的刻划,包括必须一直躺在病床上吊着点滴,头发会掉光,人会变得很苍白虚弱,而且没过多久就死了。所以,当病患一听说需要做化学治疗时,这些景象立即浮现脑海,而避之唯恐不及。
现代的癌症治疗常需要合并多种治疗方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在容易转移的癌症上,例如乳癌、肺癌、大肠直肠癌等,手术完后经常使用化学治疗。医学研究发现,这些接受化疗的病患长期存活率较高。即使是已转移的晚期癌症,化疗依然可以延长生命,甚至缓解癌症症状,例如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积极的化疗可以将存活的时间延长至20个月甚至更久。
而一般病患所担心的副作用事实上也没那么可怕,因为对于比较会引起不适的症状,例如呕吐,目前已经有很好的预防药物,所以大部分接受化学治疗的病人依然能保持不错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像想像中那样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有很多作化疗的晚期病人,除非自己提起,别人很难从外观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虽然很少有癌症能单靠化疗治好,但只要能将疾病控制,延长生命,未来仍有希望接受新发展的治愈性疗法。
迷思六:癌症一定要在大医院治疗
癌症治疗需有完整的治疗团队,包括外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安宁疗护等的合作,且需许多医疗仪器设备配合,才能有最佳的治疗品质。目前台湾的医学中心在医师的阵容及设备上都足够给予病人完整的治疗,但是面临僧多粥少的处境,门诊人满为患,医师根本没有时间给每一个病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病情,甚至治疗也常要等候一、二个月才能进行;加上一般民众认为只有医学中心才能治疗癌症,都往医学中心就诊,恶性循环,让许多起初在医学中心治疗的病患,在病情有了变化后,得不到和医师充分的沟通,而选择离开,开始「逛」医院,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及病患的困扰。
其实在许多区域医院和医学中心一样有相同的治疗及检查设备,医师的阵容也不差,和病患的沟通上比医学中心有更充裕的时间,在上大医院之前,不妨先到社区的医院询问是否有相关治癌的设备与医师。
迷思七:一定要找名医
所谓名医通常指的是知名度高,或是在媒体前常曝光的医师。虽说名医大多是经验丰富且技术优良的医师,但是全台湾一年有约六万三千多位新的癌症病患产生,不可能每位病患都找到所谓的名医,即使有机会看到名医,却常常因看诊病患太多而导致品质下降。台湾各地都有负责亲切的肿瘤科医师,纵使不出名,但重要的是对病患的治疗与沟通都十分尽心尽力,选择一位愿意和你讨论及沟通的医师比盲目地求诊于名医要实际的多。
事实上,再高明的医师,在面对癌症治疗时,一定会遇到力不从心、令人失望的治疗结果,说得更明白,其实医师根本和病人的治疗结果没有多大的关系,现代医学讲求科学证据,什么样的病情该使用什么样的治疗并不会因医师而有很大的差异,换言之医师无法去决定治疗的结局。因此评价一位医师的观点是,好的医师会愿意在治疗失败时,仍努力照顾患者,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式或是尽力减轻病患的痛苦,而非请病患另寻高明或者根本不接受病况不好的患者。
迷思八:自费的药治疗效果较好
癌症的治疗进步快速,现在每二至三年就会有新药或新的治疗方式问世,我们也常常看到针对这些新治疗的宣传活动,医药发展俨然已成为另一种商业的行为,因为新药或治疗在研究的过程中需投注大笔资金,一但产品上市,当然是会想尽办法将成本回收并创造利润,所以新药的价格通常很贵,而且厂商也会针对治疗效果良好的个案做宣传,所以很容易给病患错误的印象就是新药比较好。
我不是说新药没有好处,新药通常是在标准的治疗无效之后的选择,或是合并标准治疗来增强疗效,甚至新药的副作用会比标准治疗来的少,但这不表示有了新药,标准治疗就不再需要,相反的,标准治疗因为使用时间久,各方面的资料包括疗效、副作用等都很清楚,而且价格便宜,健保对于这类治疗都有给付。使用有待时间来考验的新药,就需要自费。
药物或新治疗的使用需要医师来评估,甚至要两个以上医师的意见。一味追求自费治疗是不智的观念。
迷思九:癌症病患不应吃肉
常有病患因为害怕肉类食品含有毒素会加重癌症病情,不敢吃太多,担心会被肿瘤「吃掉」。
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约有八成病患会面临体重下降的问题,这时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饮食的热量及蛋白质的摄取两方面。癌症及治疗都可能会引起病患食欲减退,或是进食困难,所以多吃甚至是以鼻胃管或以胃、肠造廔的方式灌食,对治疗中体力的维持帮助很大,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更是不能缺少的营养,因为一但营养不足,体重下降,便会造成身体修复的能力变差,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无法继续治疗。
所以,听从医师或营养师的建议,而非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对治疗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
本专栏与路加传道会网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