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十五岁――陈慧洁的故事

【作者:王道维教三育四集 2014.01.12


曾应邀参加TEDxNTHU的年会,作开场的第一个讲员。在四百位大学生面前,我直接以「台湾青年未来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作主题挑战他们。

在面对许多环境、能源、粮食与教育等等接踵而至的问题时,已经属于少子化世代的年轻人其实担负着远甚以往的责任。菁英学生不能再只以追求自我安逸生活作为人生目标,需要更多地协助其他同辈,并贡献所学与热情于社会上更多的人。后来几位来自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与青年创业楷模的分享也的确不约而同地反映到这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并提出他们的看法与经验来激励听众。

巧遇「不一样的十五岁」

但是在几乎整天的会议里,所认识的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位来自宜兰的「小妹妹」,陈慧洁。我从未看过一位十五岁的「小孩」能在年龄大她好几倍以上的诸位「院士」、「教授」或「老板」面前能有这般灵活清晰却又热情大方的应对,甚至比大部分我所看过的大学生都还要成熟稳重。我想如果我们的青少年都可以被教育成这样,那台湾的未来应该就不需要担心了。所以,我想就当天与她的谈话所得并在网路上找到关于慧洁的资料,简单地整理如下,分享给大家。



家里所学到的更多

陈慧洁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陈伯杰先生原是建筑设计师,十三年前回到台湾后就在宜兰县五结乡牧养教会。但是这个人数不到一百人的小教会却与台湾绝大部分的教会很不一样。除了一般关怀探访与教会教导的工作外,陈传道夫妇更鼓励会友参与或组织各种层面的社区服务活动,涵盖社区弱势孩童课辅、社区电脑教室、室内攀岩­场、高空体验场、青少年长短期安置,简餐咖啡厅,甚至让教会成为可办理营会的住宿地点。他们目前在募款筹建中教堂可能也是台湾第一家通过绿建筑的教会,自备4座风力发电机与太阳能热水器呢!

在这样的家庭与教会氛围下,陈慧洁的父母当然也是特别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由于现在教育制度无法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他们选择让四个子女都在家自学,以自己服事上帝与服务人群的生活来教导孩子应有的品格教育与生活技能(甚至包括煮饭作菜呢)。有次他一个朋友把两个小孩放在家里住两个星期,回去甚么家事都会作也乐意去作。

由于陈家四个女儿都是在家自学,只有姊姊因为当时法令的关系到了高中必须转进一般学校,这样的决定在一开始就受到亲友都极力反对。但陈伯杰回想起来说:「我就是没法接受用考试来做学习手段」。他认为学习应该很快乐并且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能有长久的影响。只是背诵一些知识不但一点创意都没有,也很容易被时代淘汰。更何况现在电脑网路非常方便,他希望孩子学到的是能带着走的能力:不但有创意,更能够将创意落实为具体方案来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学科方面的教育就由她们夫妇俩人分工合作,再请来教会朋友来协助英文与音乐等部分,以自由开放的学风取代填鸭式教育。现在家族其他的人都夸他把孩子教得真好。

投入公益勇往直前

慧洁从小就在教会所办的课辅班中与其他弱势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大约在九岁的时候开始发想自己所要作的服务。那时她还没离开学校,却注意到学校的营养午餐常有许多剩余,不能拿来帮助他人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在得到学校当局支持下,她与教会的孩子们发起少吃一口饭的活动,让学校营养午餐能够装个十余个便当,在当天中午就由这些孩子送到学区里面的独居老人家中,一方面减少厨余,也更能表达关心与爱心。就这样,慧洁进入了公益活动,开始与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家自学后的每年夏天,她们都会参与基督教救助协会所举办的救助挑战营。参与的条件是需要为弱势家庭募款达二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慧洁当时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画笔来写字画图,抱起个纸箱上街募款。她先想出一两句口号带头,然后再教其他的孩子。虽然宜兰地区比起台湾其他都市可能并不富裕,但是人心却温暖许多,也得到不少支持。

街头募款三年后,慧洁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需要有所改变,于是想用办音乐会方式来作。可惜2009年那次因为没配合好罗东夜市开始的时间,一群小学生唱唱跳跳一个下午竟然没有募到半毛钱,的确令她们感到不小挫折。一直在旁边观察并不主动干涉的陈爸将这一切事都看在眼里,因为他知道这群孩子总是需要经过这些失败才可能真正认识到甚么叫作公益:除了一时的爱心之外更要有契而不舍的毅力面对挑战。这六年来,他们总共募集了超过三十万的经费投入对当地弱势家庭的协助。实在难以想像这竟会是一个孩子从9岁到15岁生命经验。

筹办音乐会为东非饥民募款

2010年她在网路看到国立体育大学老师谢智谋的文章,描述在东非遇到一名年仅九岁妓女的故事。他问那女孩为何要做这事,而那女孩却说,当妓女会得爱滋病,但可多活几年;若不作就没钱买食物,十天后就会饿死。看到这样的故事,令陈慧洁感到相当震撼,就决定起身特别再跨越国界,为东非饥荒的儿童募款。

当慧洁向一些人或单位募款时,对方得知她年纪这么小,都很惊讶,甚至以为她是诈骗集团。譬如她曾到附近一个卤味摊募款,老板怀疑她是骗钱的孩子,就与她争论了三小时。最后对方在半信半疑间只捐五十元,还要索取捐款凭证。但是后来她所作的服务与募款上了电视后,那位老板亲自到家里来送上三千元的奉献,也表明不需收据或凭证,因为他相信慧洁知道自己在做甚么。事后不仅与她变成好朋友,有时去消费甚至会算她免费呢。

慧洁也曾打电话向百货公司借场地办音乐会,邀请知名乐团参与演出。当对方知道她的年龄时,直言「快昏倒」,但最后还是免费提供场地。那次为东非举办的音乐会的日子刚好遇到有台风要过境宜兰,大家辛苦的事前筹画几乎看来要付之一炬。但是透过教会的祷告网在前几天急切的呼求,一方面希望能放到台风假可以让更多人来参加音乐会,但又不希望台风的影响太大,让演出被迫取消。还好上帝帮助他们,不但有放假,且演出前的风雨极小,使得一切进行都很顺利。

类似这样为东非举办的音乐会已经有三场了。直到去年,她为展望会东非饥荒所举办募款音乐会,场地、节目、宣传样样来,短短2小时内就募得4万7千元。三年总共募集了五万七千元,购买2250公斤白米送到东非。陈慧洁不认为这是因为她个人的能力:「只要几百元,就可以认养一个非洲小孩...我愿意去做而已,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只是看他们愿不愿意去做。」

不可叫人小看年轻

2012年底,她为了呼应世界展望会每年所举办的饥饿三十活动,更将这样的活动扩展到宜兰来举办。结果整个活动是由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国中小女孩领导宜兰县的三个高中的社团来参与完成,让这些参与的大人与青少年学生也觉得不可思议。她常以《圣经・提摩太前书》的一句话自勉并鼓励其他青少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做信徒的榜样。」这样的豪情与企图心,正是我们现在温室中长大的青少年最为缺乏的。

除了她自己所发起的活动,慧洁也参与其他机构所举办的募款或公益活动。凭藉着她丰富的第一线经验与孩子般单纯直觉的热诚,她不但与许多策划的大人们平起平坐地讨论活动设计,更常提出许多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点子或作法。若是需要站上台前,她也能掌握分寸、毫不扭捏地自由挥洒热情,鼓励所有的听众。一些大学里的社团甚至通识课程也开始邀请她到学校里向许多大学生分享经验与传递感动。

成为公益天使

在今年有超过6500人参与的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奖选拔中,慧洁不但入选为最后三十位杰出志工,并且得到「亲善大使奖」,与另一位得主代表台湾前往美国华盛顿领奖,并与全球青少年志工交流。这样的成就如果在体制内的台湾中小学校,恐怕是办不到的。

我很好奇的想问她将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她说还是会以公益活动为优先。高中三年还是会在家自学,一方面继续已经有的公益活动,也同时要更多充实自己,希望以后能进到一些学校的传播或新闻科系,将来才能善用所学为更多的公益活动制造宣传的管道与资源平台。而她也提到以后也许会想创立一个类似Toms Shoes的公司。那是由一位美国设计师在阿根廷所设立的鞋类品牌,其宗旨就是不以营利而以公益为目的。每当顾客买一双鞋他就送出一双鞋到阿根廷与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孩童手上,保护他们免得因为赤脚行走而感染重大致命的疾病。慧洁小小的心灵中盼望能将商业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更直接地转化为公益活动的经费,帮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上帝的恩典。

后记

那天之后,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以前担任义工时所看过的国、高中学生的样貌,怎么样也无法与我眼前这位小女孩并列在一起想像。许多人都说青少年的孩子很难管教,除了打电动、讲电话与看小说外,两眼几乎都是无神的。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作父母的观念、也许又是因为种种社会大环境。但是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可能也是我们实在小看了他们,使得他们也把自己看小了。上帝所赋予他们的本能活力应是挥洒在这广大的世界与社会中,而非被限制在狭小的书本与反覆记忆背诵的考卷里。衷心希望以后还能听到更多类似像慧洁与她的家庭这样的例子,让台湾的未来充满更清新的盼望。

注:作者为大学老师。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