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经济学

【作者:张大虹信望爱阅读 2005.05.22


现在台湾喊得震天直响的口号之一是「知识经济」。这句口号的意思大致是知识的取得、知识的记录、知识的累积、知识的分析、依据知识判断决策、让知识成为个体总体经济的基础。按着管理观念,似乎是把「资讯」这个用词改成「知识」,就成了一个新的企业经营及经济发展的原则。知识,是思想及经验的呈现;知识的流传,主要靠文字记录下其所呈现的内涵。如此,最根本的知识获取,应来自阅读。各门知识,有其不同风貌的阅读方式,但总要去「读」的。因此,被读的工具 ------ 书,就是知识的储藏资料库。而就一般阅读市场而言,「读」和「书」之间,也有它们自己的「经济学」。

经济学最基本的就是「供需平衡」的问题。书,是供给;读,是需要。想读书的人,是否都刚好可读到他所要读的书呢?出版的书是否刚好都能让读者满足呢?有时候,人想要读的书得不到;或是想读的书同种类太多,以致只能选一二去读;亦或是相对的,出版书商资讯不足,不知读者需要而没出版;或出版大量的同类书超出读者所需。这些都造成阅读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当然,要达到阅读市场供需均衡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应该不致差太多才理想。台湾的阅读市场品质不理想,以致供需是不平衡的。

由需要面而言,首先,阅读的人不多。不论是学生与否,大部分人不读书。依据一份研究报告,学生参考书不算,一般以理财企管的功能性书卖得最好,这不是证明有人读书,而是说明人忙着赚钱没空读书,因而对书的需要量不大。其次,跟着流行看畅销书,不会找自己需要或想看的书,因此对书种的需要很小。另外,文字浅显易懂,排列松散的书容易被接受,这也可以看出不是为阅读而阅读的心态。

就供给面来看,大部分的出版社以市场导向来出书,这符合企业经营原则,但失去了出版人的骨气。出版者应有教育社会的功能,要出版有助阅读水准的书。其次,出版社行销手法有时也造成书籍被需要的假象,让读者盲目购买,其实读者可以没有这样的需要。再者,出版社为了扩大规模,争取销售板块,就不断出书,造成供给过剩。

台湾的书店,在逐渐连锁化下,感觉好像很蓬勃;书店的人气一般而言也不很差。但就「阅读」这个概念而言,还是个沙漠。若「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属实,我们这个岛上的人正是如此。所幸,有少数人坚持读书会的成立;有少数人坚持出版有理想、够水准的书;有少数人急呼阅读的必要。

知识很重要,经济很重要,供需平衡很重要;但没有阅读的本质,一切都无意义。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