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样的书,光拿在手上,就让人心跳加速、冷汗直流?
几年前,一位自己相当钦佩的属灵长辈,向我介绍了《上帝之死》(尼采,志文)这本书。从小就在教会中打滚的我,当然听过尼采的鼎鼎大名,也知道尼采在许多基督徒眼中,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恶徒,更有牧师长老切切叮咛,绝对不要因为好奇去读尼采的书,小心连上了这个大魔头的当都不晓得。也因此,当那位长辈对我说尼采有多好多好的时候,我当场楞在那里:尼采根本就是教会的公敌,基督徒不是应该避之唯恐不及吗?
说也奇怪,自从被推荐读一读《上帝之死》之后,便彷佛遭人下了诅咒般的,不管是读报纸、逛书店、上图书馆、看电视和听广播,只要我走到哪里,总会在那发现这书的身影。
有一天,又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受不了它的一再「诱惑」,竟胆大到起意要借回家「研究研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我伸出颤抖的手,从一排书中把它挑出来。碰到的那一刻,我的呼吸几乎停止、头皮发麻,匆匆忙忙到服务台办妥借书手续,也一直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喝杯开水、喘口大气时,才发现已是汗流颊背。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尼采真有那么恐怖?读了《上帝之死》,就一定会陷入万劫深渊吗?知名宗教社会学家,同时也是基督徒的学者西美尔就认为,和叔本华对生命的绝望截然不同,尼采的思想透露出的是「生命的欢乐」;拥有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学位的刘小枫先生,也曾撰文评析过尼采的思想,在抽丝剥茧之后,发现尼采口中死了的「上帝」,指的是那个西方自笛卡尔之后,被严重扭曲了的、错误的「假」上帝。尼采,其实不一定是敌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判别是非好坏的准绳,有些准绳的确值得坚持,有些则是因既定的成见与道听涂说而来,而后者往往是造成我们信仰僵化的主因。类似对《上帝之死》的批判,近年来也常常听到部分教会领导者针对一些书籍严词谴责,像是认为杨腓力的书「在扯教会后腿」,或是认定路卡杜的书是「三流作品、不值一读」等等,这样的敌视态度,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偏见」与「误解」在其中。
记得有本书书名叫《书的敌人》(扬智),把蠹鱼、老鼠、水灾与火灾视为书的天敌,我私下却认为,最严重的「书的敌人」,还是你我心中对特定书或作者的偏见与敌意。您敌视过某本书或某位作者吗?您曾否想过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只是「众口铄金」、「妄下判断」的结果?鼓励您找个机会,把这些书仔细看一看、让它们为自己平反一下。
∼虚心地阅读,能让自己摆脱既定框框,恢复信仰活力。∼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