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系生」的告白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05.12.20


不晓得有没有人注意到教会或团契里有时会出现一些我们许久没有关心,或是断断续续出现在教会礼拜里的朋友?当我们遇到这些朋友的时候,不知道多大家是选择以何种方式来面对他们?每当我看到教会里这群朋友,甚至才来一、两次就没再见过面的人,都会想起大学时代的「转系生」。

记得在我大学时代的校园里有很多社团,举凡学术性、联谊性、艺文性、技术性、自治性等等,在五花八门的社团之中,最令印象深刻并且有所反省的,是一个叫做「转系学生联谊会」的社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社团的名字时,不太了解这个社团为何需要存在,因为从小到大不曾转学或转系的我,实在很难体会转学或转系这件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多大。

直到我大学新鲜人的生活开始半年,慢慢地感受到班上有「小团体」存在,而整个班级主轴也是由某些团体代表时,我慢慢能了解、体会这群「转系生」或「转学生」的甘苦心声了。虽然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没有人愿意被孤立或边缘化,但令人难过的是,多数大学校园里的小团体文化,却经常使人感到挫折、被忽略、不被肯定、缺乏归属感,甚至有被所属班级遗弃的感觉。

或许对同一个班级里的不同小团体成员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勉强跟那些价值观或生活方式差距甚远的同学频繁互动,以致引起不快或冲突,不如大家保持距离,各过各的生活,反倒可以保有各自的嗜好。换个角度来说,适应三两个死党所需要耗费的心力与时间,比起一个动辄超过四、五十人的班级,一定是容易许多。而且人际关系的大网撒得越广,互动的深度也就很难深入;与其每个人的萍水相逢、蜻蜓点水,不如选择几个好朋友深交一番来得无怨无悔。

我想,以上各种允许小团体存在的理由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被视为合理而接受的。但是,如果上述的人际关系模式发生在以实践「爱」与「包容」着称的教会里,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不同的想法?

有个还未洗礼的朋友跟我说,他只想到教会做礼拜,不愿意参加教会的团契生活。我问他个中的原因,他说理由很简单,他觉得在教会里他像一个没有人关心的「转系生」。初次见面的时候,教会的基督徒多半会很热情、很诚恳地欢迎他,可是这种热诚可能只能维持几分钟(或一、两次),不久后,这些基督徒还是会去寻找他们的「老朋友」交谊。毕竟对他们而言,与相识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契友聊天,一定会比与陌生朋友攀谈来得容易、舒适、有默契,因为与不熟悉的人谈话得花费更多心力去找共同的话题,重新认识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内容,而这种不确定感比较容易给人带来不安全、不舒服。

可是,正是因为这种人人喜欢熟悉、不爱陌生与不确定感的心态,让很多希望从教会获取心灵慰藉、寻求生命方向的「转系生」望之却步。因为,当教会既有的基督徒用他们熟悉万分的互动方式在聊着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或感兴趣的话题时,那些「转系生」的插入就很容易让彼此感到不适。对教会的老骨头来说,「转系生」的加入不仅可能迫使他们必须暂时放弃聊比较感兴趣而且深入的话题,还得竭力寻找可以避免彼此因冷场而尴尬的寒暄话语。对那些「转系生」而言,不但要在短时间里记住几十个的名字、特徵、工作、嗜好……,以便表示尊重,还要去辨识、适应既已存在的教会复杂人际生态,从那些没有交代来龙去脉(因为对原有的基督徒来说,这些都是已发生或交代过的共同生活)的话题中,寻觅出一丝丝自己可以插话的线索。

这时候,比较有觉察力,又能体会「转系生」到新进环境不熟悉、不安全、需要归属感的基督徒,就比较可能愿意暂时放下自己与其他老契友的交谊时间,并且忍受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暧昧时期,至到「转系生」逐渐能够融入既有的教会生态为止。或许有些基督徒心里也十分了解适应一个新环境并不容易,但碍于自己承担陌生感与不确定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对于「转系生」的关怀只能停留在握手问好,或是比较表浅的对话。换言之,这些基督徒通常会很快地回到他们熟悉的人际圈,而比较没办法给予「转系生」实质的协助。

或许有人看到这儿会觉得纳闷,并提出以下的疑问:「我们心里是很欢迎『转系生』融入我们的教会或团契生活,为什么他不能主动一点儿呢?我们在教会里交谊得很开心阿!难道『转系生』看到我们这样的情谊,不会感到动心而想要改快加入吗?」如果读者们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的话,我就得再用「相对剥夺」的概念了做个说明!

这个概念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当日子过得很差的某甲,看到某乙过得比自己好,即便两人的财富差距其实没有很大,心里还是会不好过,因为那种「相对差距」会让人感到不适。同样地,当老骨头们热络地相互慰问、彼此交谊,看在一旁被冷落的「转系生」眼里,是会雨露均沾地感受到暖洋洋的窝心,还是凄凉地为着自己为何无法顺利融入其中感到孤独、无助、被忽略,甚至转而摸摸鼻子黯然地走出教会呢?

我十分同意人际关系必然有亲疏远近,但如果教会既有的老骨头们无法牺牲部分自己与朋友的温馨互动时间,比「转系生」多一些对陌生与不确定的忍受力,而仅是持续沈浸在熟悉的人际互动方式中,那么将很难体会「转系生」的心情甘苦,更无法在教会生活中更广泛地实践「爱」的教导与传递福音。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