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杰・尼科尔(Roger Nicole)】神学 2025.09.21
图片提供/123RF
■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olemic Theology: How to Deal with Those Who Differ from Us
第二,我能从意见不同的人那里学到什么?
我第一需要准备学到的是:也许我错了,对方可能是对的。当然,这并不适用于一些基要信仰真理,比如基督的神性、唯独恩典等。这些是真理的根基,如果在这方面轻易动摇,就不是思想开明,而是根基不稳。在这些神亲自清楚啓示的教义上,我们不能存疑,也不能摇摆。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议题,尽管我们往往情绪上抱持强烈的立场,其实却很有可能是我们错了。
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可能出错,那只说明我们更关心赢得争论、保住面子,而不是寻求真理。那些纠正我们误解的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不该怀怨,而应心存感激。至于声誉,我们真正应当追求的是做一个忠于真理、不怕认错改正的人,而不是装出一副「我不会错」的样子。我们批评天主教徒称教皇无误的做法是错的,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该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出错。
如果我们愿意有错就改,那其实比顽固坚持错误的观点更能赢得尊重与信任。我应该欢迎别人纠正我的错误。他们帮了我的大忙!我应当说:「这一点我确实错了,谢谢你帮我指出来。」反过来,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人可能会被称为顽固不化,反而失去信誉。
事实是什么?
我们也可能从持不同意见者那里学到这样一点:虽然我们表达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却没有能全面体现所讨论主题的全部真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说对了,却遗漏了一些同样重要、却被我们忽略的真相,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表达笨拙,也可能因为我们太过专注于某一个面向。
比如,我们可能太过强调基督的神性,以至于看起来几乎否定了他的人性;作为一个加尔文主义者,我可能太强调神的主权,结果让人觉得人的自由选择和道德责任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应该感到不舒服,反而应该心存感激。这种对立迫使我去更全面、更细致地思考神完整的啓示,从而避免了人性中天然的片面倾向。这种倾向常常会让我们扭曲真理,这种失真所造成的损害,不亚于实际错误。基督信仰中许多核心教义,其实本身就是「双轨并行」的结构,这就好像铁路有两根轨道才能让列车稳稳运行。我们所信的神既是独一的,又有三个位格;他既内在于万物(内在性),又超越万有(超越性);神完全掌权,同时人的选择也是真实有效的;我们既有身体,也有灵魂;耶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我们既因信称义,也要走成圣之路;圣经既是神所默示的,也确实是由人写成的;我们既有个人责任,也有集体责任。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
如果忽略了这双轨中的任何一条,我们就好像火车司机试图在一根轨道开火车(当然,这里不包括单轨列车!)。而那个与我意见不同的人,或许是在帮助我把真理表达得更完整,避免掉入偏颇、缺失的陷阱。正因如此,我的论述将是全面的、成熟的,而不是半生不熟的。
有哪些危险?
那些与我们持不同意见的人还可能提醒我们:我们的某些立场存在危险性,而我们此前并未察觉这些隐患,更没有加以防范。他们或许指出了一些严肃且有分量的反对意见,是我们从未认真面对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该感激对方的提醒。与其因为观点受到挑战而心生烦躁,我们应当把这当作一次机会来改进我们的观点,使之更清晰、更周全,更有防御力。我们应该努力把话讲得既准确又有「预防性」,能先一步回应那些可能被提出的质疑。例如,威敏斯特信条起草者在表达神的预定教义时,就体现了这种智慧。他们这样写道:
神从万古以先,本着他自己的旨意,按着他最智慧、最圣洁的计划,全然自主的、绝不改变的决定一切将要成的事。神如此的决定,并不因此使他成为罪恶的创始者,也不因此而剥夺了受造者的意志,且不至于剥夺「第二因」的自主性或偶然性(contingence),反倒使得坚立。
这段话中,「神如此的决定」之后的三个否定性条款,就是为了预防误解、回应尤其是亚米念派及倾向亚米念派神学家的质疑。这些措辞之所以能如此周详,是因为他们汲取了半个多世纪激烈争论的教训。这些争议虽然痛苦,但也促成了威敏斯特信条中平衡而细致的神学表达。
法语「garde-fous」是指桥边、平台或码头上的护栏,其字面意思是「防止疯子跌落的保护措施」。这些护栏可以防止粗心大意的人掉下去。同样,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也能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立场中容易「跌落」的边缘,促使我们在这些地方加装护栏。如果我们错失了这样的机会,那真是太可惜了。
那含糊不清的地方呢?
有时,反对的声音还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表达清楚真正的意思,以致对方误解了我们。这对我们其实也是一种帮助。毕竟,说话、写作的目的,是要让人明白。如果我们无法好好沟通,那不如沉默;如果我们没有成功地表述想说的话,那就该学着表达得更清楚。如果仍然存在模棱两可的地方,而且从对方的反应中可以明显看出我们没有解释清楚,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出更清晰、更完整、更健康的表述,帮助更好地沟通。
圣经中也有这种做法。保罗就预见到别人可能对他的恩典教义提出反对意见。他在《罗马书》6:1–2中写道,「这样,怎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保罗在这里主动提出反对意见、预防误解,这个反对意见成为他更充分阐述思想的跳板,使读者不至偏离真道,藉此更完整地表达他的教导。在保罗的书信中,这种做法屡见不鲜(例如《罗马书》3:3,6:15,7:7、13;《加拉太书》2:17、19)。甚至主耶稣也会在听众没能正确理解时重新表述或进一步解释他的教导(例如《马太福音》13:18–23、37–43;《约翰福音》11:12–14)。
为了让别人听懂,我们愿意努力澄清自己的思想;而这番努力也常常让我们自己得着益处:我们会对所信的真理抓得更牢,对它与其他教义的关系看得更清楚,讲解和说明的方式也更得力。这些益处,我们都应感谢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该如何对待持不同意见者,以及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就不容易滋生敌意。我们不会紧握双拳,而会打开双臂,伸出友谊与援助之手;我们的脚不会用来伤害他人,而是会拉近与远方之人的距离;我们的舌头不会吐出苦毒和讽刺,而是会说出智慧、恩典和医治的话(箴10:20–21,13:14,15:1,24:26,25:11;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