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同一段经文,每个讲员的演绎都大不同,可以南辕北辙。
有人看见圣经说「要常常喜乐」,就教导人:无论甚么境况,都要靠主喜乐。你看保罗在牢狱仍然能靠主喜乐,所以我们也要靠主喜乐。求主除去我们心中的不信,信靠顺服,就能在主里得着喜乐云云。
这样说没有错,但受众往往不受用。这样随口就讲得出来的道理,你以为身处困境的人听完就会马上悔改认罪信靠顺服不住喜乐吗?这不是太廉价了吗?
有些讲道之所以没有共鸣,是因讲员站在「超然」的「大信者」角度立论,把跨越困境讲得好像是件「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事。论语说:「仁者,其言也訒(訒,钝,难。说话迟顿,指其谨慎)。⋯⋯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讲道不是顺口溜,讲得太溜,反而把人生讲得太简单、浅薄。生命的艰难之一,就是在苦中失去喜乐,并且感到自己失去快乐的能力,这不是随便说一句「靠主喜乐」就能解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对我来说,讲道者主要是小信者的代言人,我们是站在小信者的角度来向经文提出挑战、质疑、寻问、求助,然后呼唤众释经者的相助,经历一场内心的交战、辩证、争拗,以至自我逼迫至穷巷,尝试为小信者提供一个解说。有时候,你明知能力有限,答案并不圆融,但时间所限,只好提出那「有懈可击」、不成答案的答案,期待对方「将就一下」接受。生活难题不一定有完整的答案,所谓的答案往往是些「方便法门」、权宜之计,只能应急。这也是人间语言的限制。(我相信神迹吗?相信的,不过我不能把神迹视为常数;必须在神迹不一定出现的前提下,作出急救及基本治疗。)
站在小信者的角度,面对「要常常喜乐」这经文,我会告诉受众:因为人生真的很不喜乐、很多苦难,所以才要强调喜乐。要常常喜乐,因我们时时失去喜乐,困难是无时无刻,不择时辰、地点、情境都会临到。经文用命令式句子,把喜乐变成一道命令,就是肯定苦难很巨大,常叫我们失去喜乐的能力与盼望,所以要刻意强调,鼓励我们强打精神,强迫自己找方法喜乐起来,否则就会给苦难打垮。是的,有时候我们显得阿Q,好像在自我催眠,但这是上帝鼓励我们要靠着他这样做的事。
有时候讲员虽然讲得结结巴巴,但受众见你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感到被体谅,就觉得最少短期内还能走下去。长期?不必想那么长远,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长远,基督会再来,我们的「缓兵之计」也就大功告成。
●about 王礽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