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下)—談電影《28 天》

【作者:張吳國儀戲語心鄉 2005.07.24


二十八天

  電影《28 天》,探討一個紐約暢銷專欄作家卡雯,在重建中心戒毒與戒酒,在短短的二十八天卻有巨大的轉變,變為重新認識自己並自愛自重的過程。

  卡雯在童年時目睹母親酗酒過量酒精中毒而死,這陰影影響她變成一個自我放逐、玩世不恭的人,長期藉酒精來麻痺自己,染上酒癮與毒癮,終日流連於酒吧、舞廳等場所。酒後駕車不慎誤撞民居,被判進入重建中心戒酒戒毒。電影的焦點在卡雯男友口中點出了:「人生就是要避免更多可能失去的痛苦」。卡雯在重建中心多次回憶童年經歷而精神恍惚,母親酗酒並沒有減低她需要母親的關懷與愛護,再加上姐姐對她的冷漠,使她對親情的渴望成為她內心潛意識的焦慮,「酗酒」成為卡雯的處理的方式,再加上嗑藥與性愛,象徵了她內心的三種思想:一是渴望母親的愛,藉與母親相同嗜好來感覺拉近了與母親的距離;二是逃避沒有愛的被遺棄感;三是對酗酒厭惡 ,酗酒造成母親的死亡而產生的反向行為。卡雯的自我放逐正反映了人類心靈永恆的需要-愛的填補。

逃避孤單

  孤單,不一定是指隔離獨處,有些人雖然地域阻隔,但心中有愛有盼望,心靈就得到滿足;反而有些人在喧鬧的歌聲舞影中,仍是覺得孤單一個。這種心靈的孤獨是與價值、象徵性或型態失去聯繫。所以有人會去跟隨一些內容可能荒誕陸離、甚至是天方夜譚似的風俗或信仰,對之深信不疑,因為只要它能將人內心的空虛有所依附,成為一個避難所,使人們可以逃避最害怕的孤單無依感。

  母親的死與姐姐的冷漠使卡雯陷入了最深層的孤單中,人間最不計條件的一種情感關係也失去,使卡雯透過酗酒、性愛及嗑藥行為來逃避孤單無依;似乎可稍解或遠離心頭的痛苦,但其實反而是失去身體與生命的自由。

  起初卡雯在重建中心無法獨處,無法真正安靜下來,她心煩手震。直到她面對同類人當眾表達對她的不滿,與及姐姐在眾人面前說出對她的積憤;由歇斯底里的反應,慢慢地轉變願對同類人付出,然後在對方的回應中感受到朋友間患難與共的友誼。

  在重建中心,卡雯因擲不出好球而洩氣,使她體會挫折是無可避免的,而學會面對無法改變與控制事實,透過內心對事件的正面理解,去找出自我可以掌握的其他方向,來化解事件所帶來的憤怒、煩惱和沮喪。

  卡雯與類似遭遇的人相處28 天,讓她重新找回自我及珍貴的友誼;她重新走進人群;透過脫離身體被癮癖拑制的痛苦而得生命的自由,而童年陰影被友誼昇華為正面人際情感,心靈得著重建;由依附物質、被動、悲觀轉變為心靈的平靜、主動、樂觀。

  安雅的死亡,使她感受到生命的無奈,死亡可以隨時降臨,這使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認。重建中心為卡雯提供了一個她需要的空間,讓她在反省中心靈得洗滌、苦毒得沈澱,在心靈清明中知道自己的墮落和痛苦的原因,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最後心靈得到的轉化與提升。

   心靈安息

  上癮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低層次的心理反應,使人不敢面對現實而加以否定和逃避,它不是疾病更不是無可救葯;心靈的平安與滿足是掙脫癮癖的鑰匙,當人覺得安心、感恩與滿足,就能關懷他人。內心能持定在平靜安穩之中,即使有壓力窘迫,都有能力回復自然的平靜狀態。當人的心靈在平靜的狀態,學習活在當下,就能運用常識和智慧來克服困難,在不斷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懂得愛護自己,培養正面的生活習慣,享受生命中的奇妙,就能取代不安全感,又因由上帝而來的愛與能力,治癒我們過去在人際關係中經歷的創傷,活出充滿生機和盼望的人生。

生命所依

  現代人生活都不由自主地被推向前,忙碌和高壓已使人喘不過氣來,更遑論去感受人生喜樂哀愁了。每一刻都在備戰狀態,隨時準備迎戰下一場莫名的競逐;不斷的負荷和壓抑,情緒變得混亂失調。無時間空間停下來享受一下所擁有的,何來安心、感恩與滿足?內心又怎能持定在平靜安穩之中?人的安全感是建基於有所靠賴有所依附,惟一可依附的是創造我們的天父。

  記取聖經的承諾:『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太十一:28;約十四:27)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

  神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耶卅一:3;賽四十一:10)』


  我們都需要這樣一個機會,也許是28天、或更長或短的時間去正視現在;面對自己並學會珍惜自己,瞭解自己又肯去面對自己和正視自我的問題。最重要是找到人生真正的需要,一個可倚可靠的創造主!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