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仇敵和激烈的仇敵

【作者: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艱」守主道(仰望) 2025.03.30



《開始重建聖殿》(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s Begun),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圖片來源/WIKIART


翻譯 | 孫岱君

《以斯拉記》4章

沒有什麼能比罪人回轉歸向神激起更大的對抗了。逼迫基督的保羅在復活的基督面前仆倒在地,之後,那些從前與他合作的人「晝夜在城門守候,要殺他」(徒9∶24)。畢竟,神的仇敵把悔改看成是離棄。只要我們尚未真正悔改,我們就一直在仇敵的陣營裡,一直在聽任仇敵的指使而不自知。我們盲目地以為我們是自己作主,可聖經說,我們是「在他(魔鬼)的網羅」中,是「被魔鬼任意擄去的」(提後2∶26)。

也難怪當有人脫離魔鬼的掌控時,他會怒不可遏了!真正的悔改會使地獄釋放出怒火。《以斯拉記》4章記載了神的百姓的仇敵如何登場,以及他們如何對抗神的百姓。我們現在就來仔細看一看。

披著羊皮的狼

亞述帝國的統治者曾把帝國東部省份的居民遷移到以色列地,這些移民的後裔就是第4章所記載的猶太人的仇敵。亞述帝國征服以色列時,擄走了以色列人(王下17),但還是有一些留了下來,這些留下來的以色列人和新移民混居通婚,形成了人種混雜的族群,他們就是新約時代所說的撒瑪利亞人。

這些人為了迎合自己的宗教觀念而篡改聖經真理,因而從最深的層次來說,在猶太人和他們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差異。這些仇敵並沒有馬上針對猶太人的建殿工程展開全方位的攻擊。他們採取的第一個技倆就是鼓勵普世合一(ecumenism)。我們在這裡用「普世合一」這個詞,指的是不同群體之間不顧真理而達成合一的做法。他們問猶太人他們可否參與進來一起建聖殿,借此來鼓勵合一。他們實際上是在說:「我們裡面也有猶太人的血統!我們和猶太人在敬拜同一位神,儘管敬拜方式不一樣。在我們和你們之間沒有什麼大差別,我們也想來和你們一起建聖殿。」

表面看來,這個提議很吸引人。他們是在伸出援手,和他們共同擔負建殿的重任。他們不僅聲稱和以色列人有著同一位神,甚至還想和以色列人聯合起來一起敬拜祂。對於剛從異國回來的這群人來說,利用這樣的朋友有何不可?到哪裡能找到這樣的好事?有些猶太人或許會這樣想:「我們不必放棄什麼。他們也不會逼著我們做出某種改變。他們甚至沒有要工錢,也沒有要我們給他們任何回報。他們只是想伸出援手而已!」這些想法我們都想像得到。的確,這是很誘人的提議。猶太人若接受了這個提議,他們就會有很豐厚的收穫。他們若不接受,就仍是人數遠不及別人的小群體。

但這只不過是誘餌,背後藏著陷阱。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憑著神賜予的眼光看到了仇敵暗設的陷阱,並揭開了畫皮。他們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3節)這話乍聽起來有些刺耳,不那麼有愛心,但它表明這些從異邦歸回的百姓真正敬畏神,並因著敬畏而願意成為聖潔的國度、獨特的百姓,是單單屬神的百姓(申14∶2)。他們不能像周邊其他各國一樣,也不能和他們聯合。

當然,這也不是說猶太人不歡迎真正歸信、願意敬拜真神的人,而是說周圍這些民族的百姓欠缺對他們的神的真信心,在他們和猶太人之間沒有合一的基礎。猶太人與這些撒瑪利亞人合作無異於與不信者同負一軛,這是幾個世紀以後保羅發出的警告(參見林後6∶14)。

如今在基督教界,類似撒瑪利亞人的這個論調也隨處可聞。有許多人呼籲合一,其結果是神的百姓失去福音真理。比如,有人相信,基督徒可以和有不同信仰的猶太人或穆斯林共同服侍。還有人相信改革宗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在救恩的基本教義方面是一樣的。普世合一運動強調合一,重視人數之多寡,因而構成真正的試探,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如今在高等學術領域,有許多人擅於抹殺或隱匿不同信仰間的差異,勾勒出合一的烏托邦。但這合一的烏托邦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

神的真道若要求我們有所分別,我們就要有所分別,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耶書亞和所羅巴伯的眼光和勇氣。我們也需要基督的智慧,祂與祂的百姓一樣遭遇百般的試探,但卻沒有犯罪(來4∶15)。當基督受到撒但的試探,要祂俯身下拜的時候,祂毅然決然地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侍奉他。」(太4∶10)但願神也使我們這樣站立得穩!

如今,我們也要謹慎提防想要吞噬教會的「狼」。有許多人手持橄欖枝來到教會。他們一邊想要與教會因共同目標而尋求合一,一邊鼓吹不同世界觀之間要彼此寬容。然而,神的百姓要堅定地和主站在一起,哪怕遭人嘲笑,為人不容。

沒有披羊皮的狼

在這些鼓吹「合一」的人中間,有些一旦遭遇神百姓的抗拒,就變成最為邪惡的攻擊者。這些撒瑪利亞人也是一樣,他們被拒絕以後,立刻揭去了美好的面紗。他們犯不著再裝作光明的天使了。他們乾脆明目張膽地反對起猶太人來。他們不再是披著羊皮的狼,而是明目張膽的狼了。

這些仇敵開始向神的百姓發起屬靈戰和心理戰。根據4至5節的記載,他們使用了三個頗有殺傷力的武器:灰心、恐懼和政治勢力。首先,他們使用了灰心這個武器。「使他們的手發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們明白,灰心可使人變得多麼軟弱無力,他們就用這個武器猛擊這一小群猶太人。他們以為猶太人會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信心,不知何去何從。

其次,這些仇敵使用了恐懼這個武器。第4節所說的「擾亂」暗指他們試圖恐嚇猶太人,或讓他們焦慮。恐懼是很難對付的!它會讓我們手足癱瘓。仇敵對付猶太人的策略,頗像希西家作王時亞述軍隊首領拉伯沙基在圍困耶路撒冷時所做的,拉伯沙基當時也使用了恐懼這個武器。他在城外用猶太人的語言奚落猶太人,想讓他們害怕(見王下18∶19-25)。當我們像這樣有恐懼的傾向時,就該記得大衛的心志:「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詩56∶3)大衛也用這些話鼓勵我們:「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或作「力量」),我還懼誰呢?」(詩27∶1)

第三,仇敵使用了政治勢力。他們通過政治手段雇傭(或賄買)了謀士來「敗壞他們的謀算」(5節)。他們的目的只不過是想讓猶太人完全停下建殿的工作。正如巴勒雇巴蘭咒詛以色列一樣,這些仇敵「在波斯王居魯士年間」利用雇來的謀士對付猶太人(5節)。他們的敵對行動一直持續到亞哈隨魯作波斯王的時候(6節)。聖經記載仇敵上書給亞哈隨魯(也叫亞達薛西)王來控告猶太人(6節)。11至16節所節錄的大概就是這封書信。仇敵在這裡說耶路撒冷是「反叛惡劣的城」(12節),他們在這封信的行文中絲毫不掩飾對猶太人的憎恨!

可他們達到目的了,國王果真回復道:「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21節)這話一定在猶太人中引起不小的憂傷。一切戛然而止。聖殿未完工,工地上只留下一片荒涼的瓦礫,成了猶太人夢想破滅、壯志未酬的遺跡。

神的仇敵喜歡利用政治勢力來對抗基督的事業。《使徒行傳》也記載有人利用政治勢力來對付神的百姓。比如,保羅和西拉就曾在腓立比被拉去見首領(徒16∶19)。然而,神掌管一切,就是這世界的統治者的心意也在神的掌管之中,這是聖經反覆證明的。人的政府似乎能夠敗壞神的事業,可實際上,神的事業至終卻得到拓展。保羅看到了這一點,他在《腓立比書》1章12節寫道:「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聖經說得很清楚, 世人總是會譭謗神的教會( 徒28∶22)。然而讓我們欣慰的是,神的真道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說法:「神的城啊,有榮耀的事乃指著你說的。」(詩87∶3)基督徒要準備好與仇敵進行一場長期持久的爭戰。在這場爭戰中,你是不可能有任何辦法脫身的。直等到神的百姓渡過約旦河,主自己才會為他們脫下鎧甲,穿上勝利的衣飾,並且為他們準備好棕櫚枝。

最終誰說了算?

這一章所記載的事態進展似乎讓我們頗感沮喪。這些猶太人要面對何等樣的引誘、試煉和敵視啊!然而,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對於那些剛開始回歸神的人而言,這一章實際上頗有激勵意義。這些猶太人儘管經歷了諸多的危險和難處,可他們讓我們想到了神的手一直在指引著他們。在他們遇到引誘的時候,終究是神賜給他們智慧,並幫助他們歷經許多危難仍奮勇向前。

聖經作者秉筆直書,對此,我們倒應該要很感恩。我們每逢在聖經中讀到有人面對引誘、經歷失敗,就禁不住心有戚戚焉。這一章結尾處記載道:「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讀至此,我們有許多人大概會有認同感。在我們信徒的人生裡,有許多時候,似乎我們做不了什麼,似乎仇敵勝過我們了。

但請留意24節的後半句:「直停到波斯王大流士第二年。」最終說了算的不是猶太人的仇敵!也不是任何真信徒的仇敵。最終得勝的是基督。祂談到另一所聖殿——即祂的身體時如是說到:「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地獄的權勢不能勝過祂的教會。

討論問題:

1.再讀一下《以斯拉記》4章1節。猶太人為主建聖殿向周邊各國發出了什麼資訊?到底有什麼讓他們覺得受到了威脅?

2. 聖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敵人」(1節),神的真道從不諱言誰是神的敵人,祂為何以他們為敵人。這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如何區分敵友?

3. 讀一下《以斯拉記》4章3節和《約翰福音》4章22節。耶穌的話讓我們從《以斯拉記》4章3節當中看到了什麼亮光?《約翰福音》4章23至24節對於我們現今如何真正敬拜主給出什麼進一步的指引?

4. 神為何會容許這些剛回來的百姓早早遇到這等陰險和敵意?祂容許自己的百姓與這樣的仇敵打交道有什麼目的?

5. 仇敵稱耶路撒冷為「反叛惡劣的城」(12節)。如今教會都蒙受哪些惡名?

6. 在這一章結尾處,我們看到猶太人的手垂下來了。《以賽亞書》35章3至4節為處於這種光景之下的這班浪子給出了什麼樣的勉勵?




※本文為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所著《懷想歸途》(Memoirs of the Way Home)第四章。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