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我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出版了,而且很幸運地,我得到某個公部門的出版獎勵。但是整個出版的過程其實充滿了艱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關卡是兩位匿名審查。當我拿到兩位審查委員的修改意見時,坦白說心情很惡劣,因為自己努力許久的成果,竟然被挑出這麼多的毛病。
但是當天我在回家的路途上,心中卻燃起相當不同的想法:「我其實應該真心感謝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因為他們其實大可不必大費周章地幫我仔細閱讀書稿,因為出版品質得好壞是作者而非審查者承擔。在現今這種沒人願意說真話的年代裡,有人願意給予真心的回饋,應該要珍惜才是」。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喜歡聽好聽的話,甚至希望可以多一些不勞而獲的事,我也不例外。但是這種性格過度發展的結果,反倒會阻礙自己成長,因為大家都知道彼此想聽什麼話,不喜歡做什麼事,於是就再也沒有人願意說真話來幫助彼此調整錯誤。
記得自己學生時期,有一種老師授課的方式是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這種上課方式,要求每位同學必須在課前將指定教材閱讀完畢,再由老師隨機請同學分享某一段的內容大意。每次上課坦白說壓力很大,因為不僅得閱讀一堆不熟悉的東西,還得隨時提心吊膽地害怕自己說得不正確被老師修正而丟臉。
可是整學期下來,我發現這種上課方式收穫也是最多的,因為老師會詳細閱傾聽我們的分享內容,並針對我們思考盲點提出不同的建議與延伸思考。
我從當大學老師開始,上理論性的課程也是採用這種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以前當學生的時候不覺得這種上課方法有什麼特別,但是自己在帶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才真的體會到這種上課方式比其他類教學方法來得辛苦。因為我不僅自己得將每一次討論的內容詳細閱讀,上課還得仔細聆聽同學摘要的內容或延伸提出的問題,並詳細地回應他們。
有一句俗語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同樣地,當我開始當老師開始,我才體會到「教師難為!!」但我為何還是選擇這種上課方式呢?簡單說,我不希望讓學生們在學校的時候覺得上課很好混、自己超級棒;可是畢業出社會後,卻發現原來自己被穿上了「國王的新衣」。
我心理在想,或許有同學會問:老師不是經常說「不要被外在結構性的期待牽著走,要清楚自己為何要學習某些東西;健康比學位更重要等等的話語」。現在,我又該如何自己去自圓其說?我自己心底已經給告訴自己:
1.學期初,我都會將課程內容清楚表明,倘若同學對課程內容沒興趣,請趕快更換其他課程修習,不要修這門課!如果要修這門課,希望大家花了時間,就一定要學到東西。
2.吸收前人的經驗(也就是唸書)必然得花費時間,思考能力的培養更得挑戰自己既有的習慣,甚至面臨不確定性。可是一旦這樣的學習是經過我充分的思考,認為有意義、有價值,肉體雖然疲憊,但內心卻相當充實富裕。
3.最後,我認為我在課堂上討論的東西,主要是提供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答案」;所以學習這些知識不會禁錮大家的心靈,反而會增添大家思考生命的能力。
也因為這樣,我經常與同學們分享:「生命中許多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過程中暫時性的肉體酸痛無須憂心,因為我們可以透過休息恢復體能;一時的信心衝擊也不用逃避,因為不真實完美形象反而會阻礙自我反省成長。真正應該憂心的,是自己正在付出心力與時間追求的方向是否值得繼續前進」。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