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命經驗的自主學習才是真的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8.01.21



圖片提供/123RF

那天上課,我跟學生談到「何謂啟蒙」?天啊!!什麼年代了,還有人在講這個八股的話題,趕快進古董店或博物館吧!好吧!

換個角度說,我今天談的是「被討厭的勇氣」。哇!老師,你好跟得上時代喔!這是當下最火紅的書ㄟ!

其實對我來說,尋覓「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啟蒙」!

「讚賞」大家都喜歡,沒人喜歡「被討厭」;但如果我們採取行動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別人讚賞,不去採取行動的目的只是為了避免「被討厭」,就很難自主地發現「行動本身的價值」。因為,沒有人「讚賞」或「討厭」,我就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沒有動機去生活!

這,就是被大家放入古董店的康德所倡議的「啟蒙」:有能力從自我招致的未成熟狀態中解放出來。也因為這樣,我一直提醒自己,盡可能不要用懲罰或考試等強迫性手段,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啟蒙不單只有思想上的,而是得回歸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實踐出來,這樣的知識與能力才是真實的。

所以,有個優秀的研究生來參加我的團體督導,他說:「來參加這個聚會,讓我覺得自己的困難有被討論到,頗有幫助」。我問:「那你們課堂上不討論這些嗎?」他說:「我們課堂上老師和同學都比較常談學術,比較少聊到自己的感受或困擾」。我:「所以我們是『不學無術』??…哈哈」。

我想,課堂上無論是閱讀、討論或批判經典,都是很棒的學習,但下一步呢?大學生可能會想要「趕快背起來,考試把它寫出來」!研究生心裡可能惦著:「怎樣把它寫到我的論文裡,才不會白念!」大家都好認真,希望得到最大的學習效益。

但問題是,學生們有沒有能力進一步思考這些知識技能形成的脈絡是什麼?與學生自己的關係是什麼?又該如何實際操作它們才能幫助自己真正地解決生活難題?課堂上,很少老師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自己人生的困擾,再用課堂所學去分析成因、擬定行動計畫、反思檢討成果;連帶地,知識與技能對學生來說,不過就是個「獲取高分」的工具罷了!甚至,我也懷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自己真的能「善用 」所學?

也因為這樣,大學部的課程我才會選擇用「案例教學」和「體驗學習」等等方法,希望讓同學從「真實的案例」或「自己的生活觀察與困擾」出發,試著去「提問」、「實作」和「反思」。雖然這種教與學方法也有缺點,它們較缺乏系統性、速度較慢,但卻是能紮實地讓同學的學習「回歸真實生活經驗」。

當然,我一直認為重要的經典閱讀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超越有限人生經驗,打開我們的視野。所以,如果能透過「閱讀經典、討論經典與個人經驗、分析問題、擬定方案、採取行動、反覆檢討修正」的方式學習,我真的相信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定都會更貼近真實人生!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