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最近我收到兩本超棒的書,作者都是羅爾神父(Richard Rohr)。當初看到這兩本書的讀者在Amazon評價說:「太好看了,五顆星評價根本不夠用,我要給十顆星!」我就忍不住想要翻閱看看,是什麼書這麼厲害?
這兩天仔細翻閱這兩本書後,真的很佩服羅爾神父對信仰和人生苦難的深思與智慧。他認為人類第一階段生涯主要追求的,以有形且現實的成就為主,包括財富、地位、聲望、婚姻與個人可見的表現,這種為了博取他人讚許所成就的自己比較偏向「假我」。
之後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圈擴大,每個人會慢慢感受到各種疾病紛至沓來、生活壓力爆表,甚至當周遭親人離世或遭逢重大生命衝擊時,就會讓人開始尋求第二階段的「真我」。
表面上,這些人生苦難或挫敗都是令人難堪的「向下墜落」低谷,在羅爾神父眼中卻是引領生命「向上提升」的契機。因為只有在苦難降臨或重大挫敗徹底摧毀平時為了討好周遭人所搭建的「假我」,人們才有機會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看清真實的「真我」。
假我與真我
首先,羅爾神父認為,只有當我們真實地看見自己內在的樣貌,包括自私的慾望、恐懼的情緒,還有渴望透過努力慢慢調整這些自己不喜歡或不完美的樣子,甚至想與周遭人建立真誠與深入的信任關係,我們才算得上「認識自己」。
接著羅爾神父提到,只有當我們能勇敢地將上述對自己真實樣貌的瞭解,清楚地交托在周遭人的眼前,並接受周遭人對我們尚不認識或不敢承認之真實樣貌的回饋,周遭人才有機會認識真實的自己。
只有當我們遭受重大挫敗或失去至愛而感到痛苦不已,並且願意冒險將這些脆弱感,交托可能給我們安慰卻也可能無法接住我們真實感受的人手中時,我們才可能有機會真正體悟受到「被愛」與「安全感」的可貴,並從對方善意回饋的類似經驗中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只有當我們能與同樣經歷脆弱與痛苦的人開始交流,原有狹小且僵化的人生視野才有機會被打開,我們接下來的生活才有機會變得更寬闊、更美好;否則,我們就只能懷抱著對周遭人的猜忌、恐懼,繼續躲在狹小膚淺且與人缺乏相互關懷的小洞穴裡自怨自艾。
所以對羅爾神父來說,親密或愛的關係的建立過程,勢必得歷經認識自己、交托自己,甚至冒著可能遭受對方拒絕的高度風險的歷程,才有可能達成。當我們能勇於認識自己,並將這個真實的自己對周遭人開放,親密與愛的關係才有可能產生。
也唯有進入「第二段人生旅程」,羅爾神父認為人們才能慢慢地辨識出為了博得他人讚許而不斷奮力演出的「假我」,與內在真實的「真我」究竟有何不同,進而感受到這個「真我」被自己、他人以及上帝接納了!這本書還有很多關於個人如何與上帝一同邁向愛與喜樂生命的獨到見解,都很值得花時間仔細閱讀,並且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傷痛的轉化
最後我想用羅爾神父的一小段話跟大家相互勉勵:一個人的重生或復活,不是要去否認、忘卻或完全治癒傷痕,因為所有苦難與挫敗留下的傷一定還是會「痛」;只是那傷痛不再成為我們自傷或傷人的凶手,而是被轉化為促成真我、上帝與周遭人以愛相互融合的源源不絕生命力量。
所以對於「什麼是人生的意義」、「苦難的意義」、「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如何跨越完美主義」、「如何享有喜樂生命」等重要議題感興趣的朋友,真心推薦你們一起來閱讀這兩本好書。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