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假日好好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休息,不一定要跟別人做一樣的事,甚至做得比別人多,可以嗎?」
對有些人來說這個任務非常艱難,因為他們只要有一點空餘時間就會覺得浪費生命,忍不住想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光鮮亮麗的事,或主流文化覺得要做什麼才是「厲害的人」?
他們內心彷彿有一股聲音在催促自己:「不要驕傲!雖然你完成了這個任務,但如果你沒有持續優秀的表現,別人就會覺得你很平凡、甚至退步了。所以,趕快找下一個厲害的任務吧!」
當我們被這種莫名的壓力推促著,就會不斷尋找下一個障礙、下一次升遷、下一個社交活動,時時刻刻都想藉有所作為來填滿每一空暇。我們不知道如何停下來或者說「不」;每想到周遭人可能會對自己失望,就會感到無比愧疚。
於是那些掌聲、光環、權力會像迷幻藥一樣,雖然會讓我們亢奮不已;但一旦藥效一過,隨伴來的就是更深層的空虛、焦慮、自責和沮喪。
對於這種看似不斷進步,實際上卻越陷越深的生活模式,《莊子.漁父》篇中有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是這樣說的:「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這則寓言用白話文來陳述,就是:「有一個人很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走過的足跡,所以一心想著要透過跑得更快來躲避自己的影子和足跡。只是沒想到當他跑得越快,就留下越多足跡,影子也無法離開身體。但他覺得是自己跑得不夠快,才會沒有得到好結果,於是就更加速奔跑,最終用盡所有氣力死去。其實這個人太愚蠢了!他不知道只要讓自己處在陰暗處影子自然就會消失,靜止不動足跡就不會再產生」。
表面上莊子想透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就不會被別人看到自己的表現,別人也就無法評斷自己的優劣,自然不會產生令自己討厭的陰影」。哇!所以莊子回應完美主義過度焦慮的方法,是「什麼都不要做」! 這或許是某些人對莊子「無為」的解釋!
但如果回到莊子作品的特色,以及他思想的核心價值「道法自然」,我們應該可以瞭解這則寓言的主軸不是談「如何處理陰影和足跡」,而是當我們面對一個人生的困境時,是否能找到核心關鍵去回應,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自己陷入原先亟欲想跳脫的泥沼。
換言之,我覺得「找到問題關鍵」以及「反璞歸真」,不要一心想著「快/多/亮就是好」,聆聽自己內心「真我」的聲音,依據自己最適合的節奏發展,應該是莊子這則寓言的重點所在。
然而,當初看到莊子這則「畏影惡跡」的寓言故事,我還是忍不住聯想到榮格談的「陰影」,感覺還是可以稍微進一步思考箇中道理,特別是關於「亮光與陰影」同時出現的現象。
我覺得世界上很少人只有亮點卻沒陰影,同樣地,表面上看似處在陰影之處的人,也可能充滿豐富的亮點。就像我經常問學生:「你如何證明自己有毅力、勇氣、智慧、慷慨以及愛?有人可以在自己的履歷自傳中,直接證明自己具備這些優異的特質,卻完全不提及自己的頹廢、膽怯、愚昧、吝嗇以及自私嗎?」
如果有人說:「我覺得自己很慷慨。」卻絲毫沒有努力跨越「吝嗇」的內在拉扯過程,這樣的「慷慨」會不會只是一種空想?換言之,毅力—頹廢、勇氣—膽怯、智慧—愚昧、慷慨—吝嗇以及愛—冷漠,不僅總是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性格中,前者甚至總是孕育於後者的長期痛苦考驗中。而且,每個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徹底擺脫各種陰影,所以必須學習與自己的陰影和平相處。
如果有人總在別人面前極力隱藏自己的缺點或陰影,只想端出最光鮮亮麗的獎盃,結果不僅會直接破壞那些優點的意義完整性,也會讓當事人的性格發展歷程,出現刻意捏造的嚴重斷裂與缺漏。
另外,如果我們覺得長期在不適合自己的任務或過強的鎂光燈底下生活,心中倍感壓力,或覺得很多人都在監控自己的一舉一動而焦慮不已,那麼回到莊子「畏影惡跡」的寓言故事,我們該做的不是「創造更多光環」或「讓自己更常暴露在眾人檢視的競賽中」,而是好好認識自己的「真我」、讓自己身心靈適度地安歇。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