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bell hooks的好書《關於愛的一切》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4.10.20



圖片提供/123RF


最近為了瞭解「以愛之名的傷害」,特別是父母或師長某些教養方式與子女高度完美主義焦慮之間的可能關係,我閱讀了黑人女性主義者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寫的《關於愛的一切》(All About Love)。

一直以來,我對bell hooks的作品都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她的文字總是平易近人、內容貼近真實感受,閱讀的過程中總能產生好多共鳴、安慰和啟發。例如,在「愛的定義」這個章節裡,hooks提到:

「我想瞭解愛卻又害怕臣服,遲遲不敢信任對方。我害怕親密。於是我便選擇不太想展現愛意的男人,這樣我就可以在不太令人滿足的情況下練習付出愛。自然,他們不能滿足我對愛的需求。我得到了習以為常的東西:關心和喜愛,通常帶有某種程度的不友善、忽視,某種情況下甚至是殘酷。我有時也會說出刻薄話。……許多人選擇只有喜歡和關心的關係(但它不會發展出愛),因為這樣比較安全,風險沒那麼大,畢竟經營一段愛的關係要達到更強烈的要求。」

換言之,hooks直接點出有些人雖然渴望愛,卻遲遲提不起勇氣去冒險,他們怕遭背叛,所以不斷催眠自己「這樣已經很好」,但內心卻總是感到缺少愛的遺憾。也因為這樣,hooks想寫一本書從不同角度探討愛的真諦,翻轉「什麼都可以是愛」或「只要以愛之名怎麼做可以」等等的迷思與陷阱。

就像有些人從小就被教育「父母是沒有缺陷的人」,所以當他們某些言語對自己造成傷害時,就會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事」。唯有當我們坦誠「父母也是平凡人」,也會犯錯,才可能開始中肯看待自己與他們之間各種傷害的樣貌與背後可能的原因,而不再盲目地責怪自己。

當我們沒辦法清楚承認父母也是平凡人,也會犯錯,就「無法」或「不敢」承認他們有被寬恕的必要。反之,如果我們能中肯地認識父母,指認出他們某些言行真的不妥,就更能直接面對他們不合宜的言行,比較不用被情緒勒索傷害。

此外,在hooks看來:「如果我們小時候學到愛的錯誤定義,長大後就很難展現愛」。所以hooks提到:「先試著將愛想成行動而不是感覺。任何人只要保持這種想法,自然而然就願意承擔起全部責任,負責到底。……如果我們能經常記住一句話:『愛是看一個人怎麼做』,我們就不會再濫用這個字,讓它喪失意義,甚至變得缺乏價值。當我們去愛時,就會坦率且誠實地表達關心、喜愛、責任、尊重、承諾與信任。有了定義,我們的想像才有起點。我們想像不到的事物,不可能化為現實。好的定義標示出起點,讓我們知道自己想抵達什麼樣的終點」。

hooks這段話不僅幫助我們跳脫了「怎樣說都是愛、怎麼做都可以」的浮濫與傷害,也提供了具體的檢測工具,讓我們能以此瞭解自己與他人關係究竟是口頭的愛、還是能落實在生活中的行動?究竟是出於彼此自私的控制與傷害,還是充滿關心、喜愛、責任、尊重、承諾與信任的成長土壤?

除了更清楚界定「愛」的定義,hooks在《關於愛的一切》這本書裡也引用了《聖經》「讓我們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神的。凡是有愛的人,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這段話,歸結了包括基督宗教在內各宗教共同的終極實相。

之後,hooks又引用天主教神父Thomas Merton「愛與需求」一文提到:「愛其實是生命的增強,是完整、圓滿、生命的全部。……生命的曲線逐漸增強往上,在達到價值和意義的高峰時,所有潛藏的創造性可能都化為行動,而人在與其他人相遇、回應、交流時,便超越了自己。我們來到世間便是為了與他人交流和自我超越。唯有當我們在愛之中把自己交給他人,才算完全成為一個人」。

hooks還接著說到:不僅Merton這麼認為,就是黑人人權領袖M. L. King、社會心理學家E. Fromm、教育理論家P. J. Palmer等其他各種談論「愛」的大師們,眼中的愛也大致脫離不了這個核心價值。「靈性生活首要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致力於培養『共生』和『相互關聯』的思想,並將其當作行為準則」。

鼓勵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好好閱讀這本探討「愛」的書,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在當代社會中更具體地去思考和實踐「愛的真諦」。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