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也需要「接地氣」?接地氣的講道不等於甚麼?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神學 2024.08.25



《登山寶訓》(Sermon on the Mount),卡爾‧布洛赫(Carl Bloch)(圖片來源/WIKIMEDIA


最近幾年,中國大陸開始流行的「接地氣」這詞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流行語。2012年12月底上海的《咬文嚼字》期刊公布「2012年十大流行語」,「接地氣」與「躺槍」、「高富帥」、「壓力山大」等詞就一同上榜。

影響所及,有人也把這時下正夯的「接地氣」用語應用到教會裡,主張傳道人講道也應該「接地氣」,並且得到不少認同。

所謂「接地氣」,按照中國百度搜索「秒懂百科」的定義是「形容一些政商高層,比較親善大眾,和勞動人民或演藝行業打成一片」,也就是「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或「反映普通民眾的願望、訴求、利益,用大眾的生活習慣、用語,而不是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真實願望」。

因此,「接地氣」的意思可以簡化成「國家教育研究院」〈新詞查詢網〉所定義的「貼近一般民眾的想法或經驗」。那麼,提倡「講道」也該「接地氣」這樣的想法對不對呢?

所謂「講道」,按照巴刻(J.I.Packer)博士的定義是「把神的信息和教導傳遞出來,藉著宣告、說服來喚起人對神有適當的回應」[1]。

「講道」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則是文士以斯拉率領利未人「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8)。

朗讀經文與「講明意思」,說明講道不是傳達自己的信息與想法,而是忠實傳達神的話語,忠心的僕人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經文之上

「使百姓明白」則指出講道的目的是透過「明白聖經作者在某段經文的初衷,然後把這初衷告訴當代人,好讓他們能明白,並應用到生活中。這樣,他們行事為人就能效法基督」[2]。

為了讓聽眾能明白,講道自然要考慮聽眾的能力,「照他們所能聽的」(可四33,和合本),也就是「照他們所能明白的教導他們」(可四33,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的講道就是如此,他不但善用比喻教導,也多半取材自一般百姓務農、打漁或日常生活的經驗;有時耶穌講完後還不忘問門徒:「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太十三51)。

保羅雖然極有學問,他也強調自己「並沒有用什麼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對你們宣講神的奧祕」(林前二1,現代中文譯本)。

學者也發現,新約聖經五千個字彙中大約有五百個字從未出現於當時尚存的世俗希臘文文獻,被認為是新約聖經希臘文所獨有的。

這謎團直到1897年埃及俄克喜林庫斯(Oxyrhynchus)村莊挖出一些紙張殘片後才解開。原來新約聖經所使用的的語言,有大半是「街談巷議使用的語言」[3]。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講道除了「忠於神的話」這前提,為了達到「使百姓明白所念的」這目的,也需要貼近一般民眾的想法或經驗。從這角度看,期待講道「接地氣」並沒有錯。

要能「接地氣」,使用庶民的語言或多舉信徒生活中的例子,無疑有助於抓住聽眾的心,減少信徒與《聖經》文字之間的隔閡感。

然而除了重視講道的技巧,講道要能「接地氣」更重要的其實是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庶民信徒關心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想法、感受、疑惑、掙扎與困」,也就是重視會眾的需要。

講道雖然是建立在正確的解經,但我們解釋經文的目的,其實是要透過「揭示聖經世界中的人所面對的困境」與「神在歷史上的行動或恩典」,讓講道成為福音,因為這好消息可以替今日信徒的困境提供解答[4]。

這是為什麼楊約翰長老在他的教牧學講義強調傳道者「要認識羊群的狀況」、「把羊群帶到青草地上」、「領到可安歇的水邊」、「失喪的要尋找」、「有病的要醫治」;還提醒「靈性的疾病會使人致於死地,為要減少靈魂的死亡率,對病症早期的發覺與治療是很要緊的」[5]。

期待講道「接地氣」,無非是要講道者回到耶穌三次囑咐彼得「你餵養我的羊」的叮嚀,按著羊群的需要供應屬靈的食糧。「接地氣」不是目的,使羊群得到餵養才是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講道「接地氣」不是專講信徒愛聽、想聽的。講道固然需要重視會眾的需要,但講道的目的是使會眾得到餵養,所餵養的理當是真能使其靈命成長的屬靈食糧。

此外,貼近一般民眾的想法或經驗,是為了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的方法;這些幫助理解或拉近距離的工具自然不應該反客為主、取代神的話成為講道的主角。

更重要的是,講道「接地氣」不是指講道不會冒犯人。事實是,「當耶穌說得很接地氣,有些聽眾只覺莫名其妙,摸不著頭緒轉身走掉;當耶穌說得生動有理,有些聽眾卻見笑轉生氣,氣噗噗想把耶穌殺掉。噓聲、刷負評、給零顆星」[6]。

曾思瀚博士在《講道實用手冊》這書也說:「在本質上,講道會冒犯他人。如果耶穌當年的講道,和保羅繼耶穌之後的講道,都冒犯了不少人,那麼現代忠心的講道者,又怎麼可能取悅每一位聽眾呢?這種期待不但不合乎聖經,並且不切實際」[7]。

因此,講道者固然不該故意羞辱、傷害聽眾或製造衝突,也不宜藉講道的機會發洩個人不合真理的情緒或不滿,而應盡力以愛人的心,用恩典的話語建設性的傳遞真理,

但講道者最重要的責任既是忠實傳達神的道,則神的話不可免的會挑戰人錯誤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或揭示罪惡,此時「接地氣」絕不該成為講道者背棄本分的藉口。

在華神兼課的何有義牧師就說:「教會接地氣傳福音最大的挑戰就是:願意放膽傳講『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又說:「世界上的人「接地氣」,特別是政治人物『不會說人民不愛聽的話』,因為那可能會讓他『流失選票』,但教會要傳福音,不能挑『大家愛聽的』去說,在聖經的真理上妥協,而是要說『耶穌要教會說的話』,不是討人的喜歡,而是要討神的喜歡」[8]。

盼望以上簡單的討論,有助於大家理解講道是否需要「接地氣」這問題,在設法使講道貼近一般民眾的想法或經驗與會眾的需要的同時、也能注意接地氣的講道不等於甚麼。

以「一生只督你一人」聲名大噪的國民黨籍台南市立委謝龍介由於從小就愛聽說書、戲曲、布袋戲、歌仔戲與皮影戲,不但台語超溜,信手捻來的神人級俚語如「乞丐背葫蘆,還會假仙耶」、「大狗爬牆 ,小狗就學樣」就連女立委聽了都笑到花枝亂顫[9],也因此被有些媒體形容為最接地氣的立委。

「龍介仙」的風格在政壇或宮廟不可否認受到不少人歡迎,但在教會的講台或許就不那麼適宜。因為優質講道的五個特徵:「有道」(Exegetical)、「有理」(Clear)、「有趣」(Interesting)、「有用」(Relevant)、「有情」(Passionate)[10],「有道」永遠排在第一。

講道的核心既是「忠於經文、準確地傳達神的旨意」,使會眾「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西一9-10),「接地氣」就不該也不會是評價講道唯一的標準。

結論就是,講道是「傳講耶穌的佳音,呼籲人們以悔改、相信和遵從來回應福音,以致人們成為救贖恩典這場戲的一部分」[11]。

為達成這目的,我們一方面需要按正意解釋聖經,一方面也要竭盡所能使百姓明白所念的,這就是「接地氣」這概念可以對講道的服事有所貢獻之處,也是我們判斷什麼是合於講道需要的「接地氣」之標準。




[1] 張西平博士,《實用釋經講道法》,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1999,頁6。

[2] 大衛•赫爾姆(David Helm),《解經式講道:今天如何傳講聖道》,九標誌中文,2014,頁5-6。

[3] 畢德生(Eugene H.Peterson)牧師,《聖經好好吃:靈修大師的讀經秘訣》,校園書房,2008,頁208。

[4] 蔡慈倫博士,《當代基督教講道學》,校園書房,2011,頁282。

[5] 楊約翰長老,《牧羊人的兩堂必修課:教牧學與講道學》,腓利門實業,2020,頁96-98。

[6] 康來昌牧師,《天國故事集:康來昌牧師談耶穌的比喻32則》,校園書房,2021(書介)。

[7] 曾思瀚博士,《講道實用手冊》,天道書樓,2009,頁265。

[8] 〈接地氣也要接天氣 愛人及愛神要並重〉,基督教論壇報,2019-03-09。

[9] 〈大家一起學台語!謝龍介「神人級」教學引來讚聲連連〉,自由時報,2015-12-18。

[10] 〈你的講道是放鞭炮 還是射獵槍? 賴若瀚牧師談後真理時代釋經講道挑戰〉,基督教論壇報 ,2021-08-30。

[11] 范浩沙(Kevin J.Vanhoozer)&史朝恩(Owen Strachan)博士,《牧師—公眾神學家:重拾失去的異象》,美國麥種傳道會,2016,頁338。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