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boy 的年度之最

【作者:dannyboy信望爱阅读 2007.03.11





The Lost Painting by Jonathan Harr, Random House
逮捕耶稣》,强纳森˙哈尔,远流


我读的是 2005 出版的英文本,中译本今年甫出,不过还是当作我的 2006 好书,因为该书不仅是《纽约时报》2005 十大好书,也是我心 目中的 2006 (隔年读完) 的十大好书。

这是一则因缘际会的故事。就像历史上很多惊天动地的发现,都是偶 然间得来。中国的农夫种田,挖到兵马俑;埃及的农夫种田,挖到诺 斯底福音着作。巴洛克画家卡拉瓦乔的一幅消失已久的画作《逮捕耶 稣》,亦藉由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重新被发现。

一名艺术史女研究生前往义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调查卡拉瓦乔另 一幅作品的记录,却无意中发现档案中一幅归诸于荷兰画家的作品, 其实出于卡拉瓦乔之手。远在爱尔兰的一名修画师傅受邀前往一座修 道院检视年久需要清理的画作,发现挂在修道院墙上的竟然就是巴洛 克光影大师的《逮捕耶稣》!!

作者 Jonathan Harr 以干净明快的文笔将这个故事交待得犹如推理小 说,节奏紧凑、过程悬疑,也难怪读者会以为是虚构小说。中时的开 卷网路版,更打着「小说试读本」刊载第一章,金石堂网路书店也归 类为小说,恐怕误导了不少人。我已经在网路上读过一篇读书心得, 就完全把这本书当成小说。各位看倌,这可是作者亲赴义大利,住在 那里搜集资料所写的不折不扣的真人真事!

刚读完英本版之际,写过一篇感想




时光队伍》,苏伟贞,印刻

苏伟贞在早年的散文集《岁月的声音》写了一篇序言献给她的朋友 张德模。《时光队伍》这本书是完全献给成了她的丈夫的张德模。 苏伟贞以显微镜的精确细密,摄影机一样的记忆 (虽然有笔记参考, 但还是完整的惊人),写下丈夫癌症复发,至终离开人间的过程。我 们都是时光队伍的流浪成员,但有人要拔营先行离开,永不回头。

这本书也可以用苏伟贞的第一篇小说题目命名:陪他一段。她在丈 夫的最后时日,结结实实陪他了一段。因着题材、因着作者注入的 情感,因着运用的稠密文字,使得本书极为「沉重」,读没几句, 就会觉得喘不过气,得把书放下,舒缓舒缓。但是依我的偏执喜好, 自《荒人手记》以来,没有一本如此精彩的中文书写。

美国女作家 Joan Didion 前年写了本《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 ,记述丈夫与女儿过世,以及自己面对死亡的 点滴心情,意外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排行榜。各位可自行比较。 但是我认为,无论就文笔、气势、意境,苏伟贞的《时光队伍》相较 之下远为高明。




行走的树》,季季,印刻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向伤痕告别」――自己的,朋友的。季季接续 《写给你的故事》,记载她与艺文界人士来往的点点滴滴,但是不 像前一本那么庞杂,主轴放在她与杨蔚的婚姻梦魇,以及杨蔚还有 其他艺文界人士的「文字狱」。也因此季季写这一系列文字,「往 事纷扰纠结,身心备受煎熬,常常在电脑之前俯案痛哭。我哭的是 一个被扭曲的时代:在那时代的行进中被扭曲的人性,以及被扭曲 了的爱、被扭曲了的理想。」书中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画家李锡奇十 二岁那年,在古宁头目睹堆积成山的共军尸体,更亲眼看见台湾的 逃兵挟持了他的姐姐作人质,最后枪杀了姐姐与姐弟俩的祖母。

这是最糟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婚姻与政治的恶梦固然骇人, 但是文友之间的提携互助,作家旺盛的创作力 (朱西宁在家中食客 川流不息之余,四度启笔,写出六十多万字的《八二三注》),在那 些心灵黑暗的时光中成为最温暖的支撑,也是我们这个优渥的时代 难得一见的。季季这两本书,为自己作见证,同时也为台湾艺文界 留下宝贵的史料。




太平风物》,李锐,麦田

中国经济正以全球为之侧目的速度隆隆前进,读李锐的这本小说就 格外悲凉。这一系列以农具为题目的作品,可以说是李锐吹唱的农 村挽歌,哀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模式,在全球化发展、在经 济挂帅的骇浪中逐渐被吞噬、被遗忘。每一篇首,有农具的图片, 及其由来与在古书里的出处,为的是要彰显这些农具不仅是粗简的 器物,而是涵盖了渊远流长的历史。但是这些被称之为「太平之风 物」的工具,在唯金钱是瞻的社会中,已经成了落后与原始的象徵。今天的农村社会也早就面目全非,何来太平之有?书名有意或无意成了尖锐的讽刺。

作者李锐在前言的结语说:「我能从自己文明历史的最深处找到文 学的源头活水吗?我能在毁灭和新生、悲怆和欢欣中,找到文学的 绿意吗?我能在全球化的滔天巨浪里用方块字立定脚跟吗?这既是 我的追求,也是我的困境。」




One Step Behind by Henning Mankell, Vintage
血宴》,贺宁˙曼凯尔,皇冠


读曼凯尔的小说,总是会被人的不可思议行径所震慑。这部中文书 名译为「血宴」的作品尤为如此。杀人是为了钱 (《无脸杀手》), 或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报仇(《死亡错步》、《第五个死人》),总归 是个动机。但是这本小说的杀人原因却最令人发指,正如小说中一 名警探形容的:「看起来这个疯子痛恨快乐的人。他活着就是为了 要把别人的欢乐变成惨痛」。有些人觉得全世界都欠了他 (她), 要为他 (她) 的不幸福、不快乐负责。但我若是警探,恐怕会说出 C.S.I. NY 的男主角对凶手所说的:「你怨你父亲抛弃你,怨没人 爱你,所以在短短几十个小时内杀这么多人。你这个王八蛋,我可 一点不同情你」。只是,没什么理由的滥杀,似乎愈来愈频繁了, 尤其是在这个先进、所谓「超级强权」的美国。

如果曼凯尔的主角韦兰德今天在美国办案,不知会作何想。故事发 生的 ystad 小镇似乎总是下着冰冷的雨或纷飞的雪。韦兰德的心情 常常跟小镇天候一样,特别是案子碰到瓶颈,他在凄风苦雨中总是 会生出无力感。那么,在滂沱大雨中与为妹妹报仇的少年人一起大 哭的他,在美国科伦班高中惨案现场,会有何反应?韦兰德在这部 作品,除了搜索总是先他一步的凶手之外,还有另外两个相呼应的 探索过程。一是逐渐发掘惨死的同事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是他自己 不断逃避、却终究得正视的问题:他的糖尿病。

这个喜欢听歌剧、身材圆滚、常常在雨中雪中徨徨然的警探,与卜 洛克的史卡德一样,不只是办案的过程,更是他们自己的性情流露 ,令读者低回。




寂寞猎人》,宫部美幸,独步

「我们都是寂寞的猎人,无家可归,孤独地放逐在荒野中。时而吹吹 口哨,然而也只有风声回应我。正因为如此,我们渴求人们。正因为 如此,我们苦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温存。」这是书末,连串每一篇故 事,经营二手书店的岩老爹背诵故事中的一本推理小说所写的文字。 书中引书,也引出这本小说集的主题。宫部美幸的这些以一间二手书 店衍生出的故事,最好看的不是推理情节,而是书店老板与孙子的互 动,还有书中的一些寂寞人物。像是第五篇「扭曲的镜面」里的久永 由纪子,寂寞到一个程度,可以对着地铁捡到的名片随想,而且真的 去找名片上的人。或是工作千篇一律,习惯性洗手洗到龟裂,对着父 亲的藏书发出奇想的路也。

书中有个小插曲。岩老爹读高中的孙子爱上了酒店上班的熟女。为此 祖孙二人起了冲突,孙子一气之下就不去书店帮忙。没有孙子的身影, 书店总是不一样,做起事来也提不起劲。上面的引句就是岩老爹在孙 子回来,熟睡在他身旁,喃喃背诵的一段话。

爱上少年的女子、记挂着孙子的爷爷、半夜溜出去与熟女相会的少年 人……「我们都是寂寞的猎人」。




Waking Lazarus by T.L. Hines, Bethany House

《新约圣经》有个死而复生的人,名叫 Lazarus (拉撒路)。但是拉撒 路只复活过一次,T. L. Hines 的主角 Jude Allman 却曾经三次从鬼 门关回来。第一次在孩提时跟父亲去冰钓溺水,第二次在青少年时被 雷击,医院准备送他进停尸间,他却突然醒来,致使正好在房间的护 士惊吓得请假回家。第三次在读大学的时候,开车回家过节,途中陷 入雪堆里。他每次都奇迹式地生还,成了媒体与大众穷追不舍的对象 。他们认为 Jude Allman 一定是有特异功能,因此有不少人想要请他 治病,或是与死去的亲人联络等等。不堪其扰的 Jude Allman 选择隐 姓埋名,在蒙他那州的一个小镇的学校当工友。名声之累反而使他变 得退缩、神经质,终日活在怕被别人发现他真实身份的恐惧。

每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的口里总会留下铜锈味。待小镇发生儿童绑 架事件同时,他口中的铜锈味又开始浮现。于是,Jude Allman 像宫 部美幸的《龙眠》这部奇幻推里小说中的少年人一样,落于是否愿意 ,并且要如何运用自己的特异能力的心灵挣扎。宫部美幸以日本作家 特有的细腻铺陈故事,T. L. Hines 则是以紧凑悬疑的笔法叙述 Jude Allman 的抉择与徬徨。

这是 T. L. Hines 的初试啼声之作,不免有斧凿痕迹 (例如,贯穿 书中的 kristina 这个角色就略嫌八股),然而 Hines 的文笔感性饱 满,以慈悲的情怀刻画书中主角的遭遇、懦弱、困境,同时步步营造 引人止不住看下去的悬疑情节,难怪第一本作品就被 Library Journal 选为「最佳类型小说」(Best Genre Fiction 2006)。

以《河殇》知名的作家苏晓康,妻子经历一场惨重的车祸。他把心路 历程写成《离魂历劫自序》。书中有段极为动人的话:「我多么希望 有一栋房子,在幽静的树林边,午睡起来同傅莉 (苏的妻子) 喝咖啡 吃点心,这似乎就是人生,而过去是被我彻底轻蔑的,在今天的柴米 油盐中才奢望起来。」

神迹也好、家国使命也好,若是无法让我落实活出柴米油盐的平凡生 活,恐怕只不过是歌台舞榭的暂短热闹与风华而已吧……




In a Strange City by T.L. Hines, Bethany House

有作家书写、有作家留过踪影的城市是迷人的城市。

巴尔的摩。汉密特出生成长的地方;据云《马尔他之鹰》的灵感来 自该市区的一栋建筑物。费兹杰罗曾经住在这里写稿。安˙泰勒依 然住在这里,以此为她的作品背景,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人间哀喜。 这里,也是爱伦坡的坟墓所在。因此,巴尔的摩被称为 Charm City 实不为过。

因此,萝拉˙李普曼的这本以纪念爱伦坡的仪式衍生出的推理故事 固然引人入胜,但是对我而言,更迷人的是她笔下描绘的城市风情 与景观:黛丝每天报到的咖啡店、会看见安˙泰勒去吃饭的小馆子 、费滋杰罗曾经在写稿的酒吧,还有其他藉着书中人物道出的巴尔 的摩掌故、轶事。一个城市的景观就这样在扉页中开展,让读的人 竟然觉得这个城市好熟悉、好亲切,正如读卜洛克的小说,你几乎 可以闻到、听到史卡德走过的那些地方的气味与声音了。

李普曼的「黛丝˙摩根推理系列」已经开始有中译本。出版社为这 个系列做了个网站,里面有段文字这样介绍书中的女主角:「萝拉˙ 李普曼以记者的灵澈之眼,看透世间所有暗涌,创造出当代最迷人 的黛丝女侦探。不论乱象有多频仍,局势如何动荡,又或者人世无 常,风景摇晃,黛丝将以最明晰的思路和温柔的眼光,行走于光影 交叠的犯罪现场,追寻那踪迹难辨但确实存在的真相。」

看到这段话,我不禁哑然失笑。书中的黛丝丢掉记者饭碗后,偶然 间栽进私家侦探行业。到了第六本的 In a Strange City,这位摩 根小姐还是有些菜鸟,被同行取笑她的功夫是从推理小说学来的。 她的工作收入也常常岌岌可危,绝对不是什么「神探」。

然而就是如许平凡的黛丝,一步一步,终究还是查出事情的真相。

Vanny 的短短一篇,说的虽然是《巴尔的摩蓝调》,反而比上述那篇广告 词更掌握到人物与故事的特色。




The Book Thief by Markus Zusak, Knopf

Lisa Meminger 的弟弟在与她前往寄养家庭的火车上生病夭折。挖坟墓的人不小心把工作手册遗落在地上,被 Lisa 偷偷拿去。相貌粗鄙的养父会拉手风琴,而且会陪着她在恶梦惊醒时念书给她听,两人一起读完的第一本书就是挖坟墓手册。纳粹烧书的时候,她在余烬中偷出几本书,以为已经熄灭,塞进衣服里,结果回家路上衣服冒起烟来。养母帮市长家洗衣服,Lisa 帮忙拿送衣物的时候,发现市长的家天气再冷,永远开着窗。有一天市长夫人带她进到冰库一样的书房,让她尽情浏览。后来家里窝藏了一个犹太年轻人。那个年轻人把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撕下来,涂上白色当作纸,写了一本手工书送给女孩。

这些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插曲,是以拟人化的「死亡」作为叙述者。这里的死亡以诗一般的用语道出他如何走遍人世间,与某些人擦身而过,把某些人带走。「看到吗?连死亡也是有心肠的」(You see?Even death has a heart) 死亡在书中这么说。的确,The Book Thief 的死亡声音是极其迷人、萦绕不去的声音。这本书的繁体中文版权已经在去年六月售出,应该会在今年出版吧。料想会像《风之影》、《穿越时空救简爱》掀起一股热潮。

美国的出版社把这本小说定位为「青少年读物」行销,置于青少年读物架上。但是这本书绝不是以青少年为对象而写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作者被标榜为「青少年读物作家」?或只是因为作者长得年轻又帅呢?希望台湾的行销可别把这本书的对象窄化了。如果译笔好 (Markus Zusak 的英文写得真漂亮),请务必买一本来读。




An Ordinary Man by Paul Rusesabagina, Viking

1994 年,在卢安达这个非洲国家,种族冲突 (突西族 vs 胡图族) 演变成了一出令人发指的人间浩劫,短短三个多月,有八十万人丧 生。大批大批浮肿的尸体漂流在河上,堆积在地上任其腐臭。

在这人间炼狱里,有一个饭店经理,运用他过人的勇气、智谋,在 他服务的高级饭店救了 1268 个人。这个故事拍成了一部叫作《卢 安达饭店》的电影。An Ordinary Man 则是这个经理 Paul Rusesabagina 现身说法,记述了他是如何在一群杀人杀红了眼的疯子当中,想办 法救一条命算一条。

造成卢安达的大屠杀有很多原因。贾德˙戴蒙在他那本《大崩坏》 提出环境的因素 ,但是 Paul Rusesabagina 在他的自传提出的原 因更关键:人言可畏!(圣经说得更一针见血:舌头是地狱的火)。 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卢安达人民代代相传自比利时殖民政府为了 分化卢安达而虚构的谬思:突西族人比胡图族人高尚。广播电台呼 吁突西族人拿开山刀,清理比他们低劣的胡图族。是这些话,成为 引爆了大屠杀的火线。但是 Paul Ruseasabagina 也是以他一人之 言,情商、说服、哀求、谈判、诱使,面对想要进入饭店杀人的叛 军,最终成功地保全了一千多人的性命。

单单读本书的序言即已值回书价。他说:「言语是最有效的武器。」 在网路书写盛行、政治争辩深歧的台湾,身为一个写者,下笔前岂 不该深思?那些相对的恶言,焉知哪一天不会实化为一把沾染鲜血 的开山刀?(圣经的那句话是否也可以说成「文字是地狱的火」?)

希望台湾有出版社翻译这本书。我们亟需 Paul Rusesabagina 的节 制平衡的声音。


听 dannyboy 与阿祥 哈拉读书心得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