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23.12.17



图片提供/123RF


今天去逛公馆的校园书房,看到一本新书《痛苦的上帝》。对于苦难与盼望、阴影与亮点等等议题超感兴趣的我,马上买了这本书回到家细细翻阅。

这本书的作者Philip Yancey提到,身处不同时代、遭遇不同的苦难的人们,通常都会向上帝发出愤愤不平的相同呐喊:「这些苦难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是我?」「上帝为什么不出手解除这些苦难?」

对于这些大哉问,历代哲学家或神学家总无法提供令人完全满意的答覆。事实上,Philip Yancey认为,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治愈受苦之人,因为在他们心中最渴望的,或许是身旁有一个人愿意真心为他们付出,接纳他们所有的愤怒、无助、疑惑与羞耻感,并且对他们的未来打从心理充满盼望。

所以,陪伴受苦之人最需要的,不是用知识或智慧归根究柢地探问:「为什么我会受这种苦?」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会令受苦者感到满意。我们能为受苦之人做的,就是让他知道:「我真心为你的处境感到难过。」并且,「我也跟你一样同样遭逢过类似的苦难与痛苦。」

这么说的目的,不是要对方赶快停止哀伤或抱怨;相反地,我们将最真实的人性暴露在对方面前,目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也感同身受」,并且「我十分重视且接纳你的感受」。我们要用耐心陪伴他们,好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怀疑、哭泣、发问、愤怒,甚至抒发内心强烈又真实的情绪。

但是,耐心陪伴并不是一起长期消极地活在悲观之中,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否认现实或盲目的乐观,而是要「心怀盼望」!这样的「盼望」像是一起经历令人沮丧之悲痛或苦难的过程中,即使短时间内看不到亮光与方向,依旧相信尚未走到路的尽头,以致对「更好的未来」怀抱满满的信心。

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在那种惨绝人寰的困境中存活下来的人,通常是那些有强烈宗教信仰或道德理想的人,他们深深相信死后有永恒的生命,这个世界即使乌云密布,依旧有正义长存。这些确信给予他们忍受苦难现况的力量,就像俄罗斯哲学家索忍尼辛所说的:「受压迫者所能做的,就是继续盼望。每一次失望之后,他们都必须重新找寻盼望的理由。」

除了心怀盼望,作者Philip Yancey还提到:有些人常会质疑自己在受苦的时候,上帝根本装聋作哑、袖手旁观;这让我们在痛苦中愈加孤独、徬徨、无助与愤怒。但Philip Yancey坚定地指出:「上帝并没有耳聋,他和你一样为这个世界的创伤悲痛。毕竟,他的独生爱子死在这里。」

也就是说,上帝透过自己独生子耶稣的受苦与死亡,感同身受每一个人遭逢苦难的哀伤,好让我们的心得到安慰与力量,进而能怀抱盼望坚持到末日降临,与他一同欢笑。「上帝对于痛苦问题的答案,并非给予文字或理论的答案,而是将他自己给了我们。」

Philip Yancey用婴儿脱离母亲子宫的整个过程为比喻指出,即将出生的婴儿像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庞大力量推挤着,当下的他/她并不知道等一下会降落到哪里?他/她只能忍受着被母体或医护人员使劲的压力推促前进,直到最后脱离母胎的那一刻,迎接新世界的狂喜才取代了过去一切的黑暗与痛苦。

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苦难,从基督信仰来看就像婴儿进入全新世界般,乃是更美好的永恒之路的「尚未」(not yet)达成。这样的信心,可能激发我们渴望有一天身上所有伤痕、病痛、难堪与伤害都能被上帝完整修复。我们越是认识上帝、越能对他怀抱信心,所激发的盼望也愈加坚定;这样的盼望也就更能引导我们渡过当下的苦难与悲痛。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