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3.12.17



圖片提供/123RF


今天去逛公館的校園書房,看到一本新書《痛苦的上帝》。對於苦難與盼望、陰影與亮點等等議題超感興趣的我,馬上買了這本書回到家細細翻閱。

這本書的作者Philip Yancey提到,身處不同時代、遭遇不同的苦難的人們,通常都會向上帝發出憤憤不平的相同吶喊:「這些苦難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我?」「上帝為什麼不出手解除這些苦難?」

對於這些大哉問,歷代哲學家或神學家總無法提供令人完全滿意的答覆。事實上,Philip Yancey認為,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治癒受苦之人,因為在他們心中最渴望的,或許是身旁有一個人願意真心為他們付出,接納他們所有的憤怒、無助、疑惑與羞恥感,並且對他們的未來打從心理充滿盼望。

所以,陪伴受苦之人最需要的,不是用知識或智慧歸根究柢地探問:「為什麼我會受這種苦?」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會令受苦者感到滿意。我們能為受苦之人做的,就是讓他知道:「我真心為你的處境感到難過。」並且,「我也跟你一樣同樣遭逢過類似的苦難與痛苦。」

這麼說的目的,不是要對方趕快停止哀傷或抱怨;相反地,我們將最真實的人性暴露在對方面前,目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我也感同身受」,並且「我十分重視且接納你的感受」。我們要用耐心陪伴他們,好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與空間懷疑、哭泣、發問、憤怒,甚至抒發內心強烈又真實的情緒。

但是,耐心陪伴並不是一起長期消極地活在悲觀之中,也不是一廂情願地否認現實或盲目的樂觀,而是要「心懷盼望」!這樣的「盼望」像是一起經歷令人沮喪之悲痛或苦難的過程中,即使短時間內看不到亮光與方向,依舊相信尚未走到路的盡頭,以致對「更好的未來」懷抱滿滿的信心。

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能夠在那種慘絕人寰的困境中存活下來的人,通常是那些有強烈宗教信仰或道德理想的人,他們深深相信死後有永恆的生命,這個世界即使烏雲密佈,依舊有正義長存。這些確信給予他們忍受苦難現況的力量,就像俄羅斯哲學家索忍尼辛所說的:「受壓迫者所能做的,就是繼續盼望。每一次失望之後,他們都必須重新找尋盼望的理由。」

除了心懷盼望,作者Philip Yancey還提到:有些人常會質疑自己在受苦的時候,上帝根本裝聾作啞、袖手旁觀;這讓我們在痛苦中愈加孤獨、徬徨、無助與憤怒。但Philip Yancey堅定地指出:「上帝並沒有耳聾,祂和你一樣為這個世界的創傷悲痛。畢竟,祂的獨生愛子死在這裡。」

也就是說,上帝透過自己獨生子耶穌的受苦與死亡,感同身受每一個人遭逢苦難的哀傷,好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慰與力量,進而能懷抱盼望堅持到末日降臨,與祂一同歡笑。「上帝對於痛苦問題的答案,並非給予文字或理論的答案,而是將祂自己給了我們。」

Philip Yancey用嬰兒脫離母親子宮的整個過程為比喻指出,即將出生的嬰兒像被一股無法抗拒的龐大力量推擠著,當下的他/她並不知道等一下會降落到哪裡?他/她只能忍受著被母體或醫護人員使勁的壓力推促前進,直到最後脫離母胎的那一刻,迎接新世界的狂喜才取代了過去一切的黑暗與痛苦。

我們這一生所受的苦難,從基督信仰來看就像嬰兒進入全新世界般,乃是更美好的永恆之路的「尚未」(not yet)達成。這樣的信心,可能激發我們渴望有一天身上所有傷痕、病痛、難堪與傷害都能被上帝完整修復。我們越是認識上帝、越能對祂懷抱信心,所激發的盼望也愈加堅定;這樣的盼望也就更能引導我們渡過當下的苦難與悲痛。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