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一位近四十岁的姊妹,她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患有精神分裂,她自己也曾经被诊断患有躁郁症。她鼓起勇气寻求教会的辅导时,刚离婚满五年。
离婚时,姊妹已经有两个女儿,一个刚进小学,一个在幼稚园。离婚的主要原因是丈夫的怒气问题和婆家对她的歧视,而且不许她出去工作。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已经濒临崩溃,所以决定离婚。她知道自己要养活自己都有些勉强,没办法把小孩带在身边,在完全没有争取的情况下,就把孩子留给暴躁易怒的父亲,因为至少会有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不管前夫有多生气,她自己一个人走了。离婚后的第二年,因为朋友的关心,她信了主。
羞于启齿的问题
她主动来寻求辅导,但很奇怪的是,大半的时间里,她都在愉悦地诉说上帝怎样帮助她饶恕还在恨她的前夫,医生还说她的躁郁症快要可以停药了,而她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祝福……但是她却迟迟没有说出为何要来寻求辅导。而且,她的分享中完全没有提到孩子。
于是,辅导员尝试两次问她孩子们的情况如何,但很意外地,她都没怎么回答,马上又把话题转回对离婚后生活的感恩。
很明显地,她在躲避这个话题,但这说明有可能这正是她要谈的问题,只是她很难启齿。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如果这就是她想谈的问题,为什么她要躲避呢?她很难启齿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为什么她躲避的方式是去讲自己生命的改变?
如果是你,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可能的做法是直接问她为什么来辅导。但我们观察到,她躲避的方式是讲自己生命的正面改变,而她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可能是不想让辅导员因为她离婚、没有带孩子走就轻视她,这样她才比较能开口讲这个让她感到羞耻的问题。也许她是有意的,也许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动机。所以,我们决定不直接问她为什么来寻求辅导。
但是当我们问她:「当初决定放下孩子离开,对你一定很不容易吧?」她开始流下眼泪,颤抖着诉说她当时的艰难、愧疚,以及这些年来的罪恶感和想念。接着,她突然主动开口说她为什么来寻求辅导了。
她说自己虽然已经饶恕了前夫和他的家人,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在主里得到很多休息、医治和成长,但有件事很奇怪,就是她没办法为两个孩子祝福。她知道自己虽然不能跟孩子在一起,但可以为孩子祝福,她也很渴望对孩子说祝福的话,但就是说不出来。
徒留形式的关系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给她如何为孩子祷告的书或文章吗?其实她会上网,自己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做法只是解决她行为上的问题,却没有真正了解她这个人和她的行为。
于是我们开始去了解这几年她与孩子互动的情形。事实上,离婚后她跟孩子完全没有机会见面,只能透过社群媒体有简单的沟通,藉此了解孩子的生活。我们发现,她每次跟孩子的互动都只是她这边单方面的生活叮咛:要听话、要穿够衣服、要好好读书、要照顾妹妹、有机会要信耶稣……,孩子那头却几乎没有什么回应。
更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姊妹对于自己的离开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心中对孩子的亏欠与爱,完全没有提及。事实上,她自己也坦承,这是她现在还很难做到的事情。
维持良好形象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告诉她应该向孩子们认罪,请求她们的原谅吗?她已经知道了,但是她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她来寻求辅导的原因。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我们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她不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像是不好的。至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她的行为――她想要在小孩面前维持好的形象。事实上,她不是只有在孩子面前如此,她在辅导员面前也是如此,她希望自己的问题不会招来他人的轻视。
「好形象」是她行事为人的重要动机。这个动机导致她面对孩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理解、体会孩子们的感受,为了爱上帝和爱她们而放下自己。保持好形象的欲望也使她跟孩子之间不能交流真正重要的事情,于是,不能表达的亏欠和爱就在她们中间长成关系里的疙瘩。重要的事情不能讲,其他的事情也就没什么欲望想要讲了。
但是,光是看见这个欲望和动机对她与孩子的关系造成的影响,并没有给她足够的动机去悔改。即使她已经看见这样的动机,让她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变成错上加错,但是只要想到自己要以不好的形像出现在孩子面前,她还是做不到。
无法放弃的东西
这时我们应该说什么?告诉她这是骄傲吗?她知道。但她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影响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影响她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帮助她看见,在她和上帝之间,有一个东西对她来说重要到一个程度,以至于她不愿意交出去而顺服上帝。
我们告诉她,上帝已经为她这样的抵挡放下了自己的形象,成为人,且极羞辱地死在十字架上,为要将真正好与义的身分和形象赏赐给她。如果她不是为了上帝而悔改,只是为了孩子的缘故,很有可能她依然改不过来。
在离开辅导室时,她感到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她决定回去好好祷告,让自己能把这个欲望交给上帝。
隔了两天,她打电话告诉我们,她已经透过社群媒体向孩子们认错请求原谅,并表达自己的爱。虽然她们的回应有些冷淡,但她可以接受,也有面对的力量。她说自己为了这件事已经禁食祷告两天。在写信的过程中,她也必须不断地向上帝祈求帮助,有时会大哭,想要放弃,但上帝帮助她。她觉得心里有一样应该早就要拿走的东西,终于被上帝拿走了。她感到很轻松、感恩、平安,而且在这之后,她终于开始可以为孩子们祝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