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作者王道维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清华大学谘商中心主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AI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自从笔者发表第一篇关于ChatGPT与基督信仰的文章[1]后,就开始接到一些机构的邀请进行相关演讲或采访。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我文章中比较没有明确提到的部分。为方便有类似问题的朋友(可能以基督徒为主)可以先行参考,笔者整理常被询问的七个问题并给予一些回应。
Q1: 对比机器人和人工智慧,人类的超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类有可能与AI产生情感关系或位格上的交流吗?
Q2: 基督徒可以在哪些方面使用AI帮助我们的信仰与服事?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会因为使用AI而被取代吗?
Q3: 如何更好利用ChatGPT得到所需要的属灵知识而避免可能的错误?若有错误,又要如何辨别?应用于牧者讲章预备或主日学教育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Q4: 应用ChatGPT在查经、灵修或教义研讨上,如果发现与牧者的教导不合该如何处理?
Q5: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否有可能开发基督教信仰的大型语言模型?或是如何植入AI关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念?
Q6: 这类生成式AI对教会或神学院中信仰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牧者关怀信徒的生命可以如何可以搭配而更为深入与差异化?
Q7: 神学教育或神学研究对AI的发展可以投入哪些方面的关注?
为了避免成为过度简化的yes/no,笔者多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说明与可能的影响评估,希望让读者有比较完整的理解脉络。除了最后一题我交给ChatGPT回答以外,其他每个题目都是笔者个人的思考所得,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关于一些基础的人工智慧(AI)思维与概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笔者帮国科会人文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拍摄的十集「人文社会AI 导论」线上课程: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68003413。
但笔者也必须承认此波AI的来临异常快速,有些回应未来很可能会需要修改,并无意排除或否定其他角度的看法。希望读者能谨慎理性思考后评估,让上帝启示光照的圣灵来持续引导我们未来的脚步。
Q1: 对比机器人和人工智慧,人类的超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类有可能与AI产生情感关系或位格上的交流吗?
A1: 这个提问背后有个预设,是人类与AI可以做比较。但是我们需要先清楚了解人类与AI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以信仰来说,人类是按着上帝的形象与样式所造,除了物质的身体,也有非物质的灵魂。即便以物质的身体来说,你我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有超过860亿的脑神经,每一条都与其他有数百甚至数千条神经复杂绵密的衔接,远远比世界上任何一台AI机器都复杂许多,但是能用最小的能量(一餐饭与一杯水)来维持效率且多功能的同步运作,而不是像AI需要高速晶片消耗极多能源来执行某个单一功能。这个本质上的差别,我们需要先铭记在心[2]。
但是除了本质上的差异以外,不可否认的,如果我们只限定「在特定领域中」,现代电脑或AI的「处理速度」显然已经超过所有人类,例如数学计算、线上游戏、影像辨识、资料搜集、多语言翻译等等。但是如果以「处理品质」来看,AI只可能在有清楚定义且有客观标准的问题如基础科学或游戏比赛等领域,可以比人类所做的还要好。
但是对于人文社会领域如司法判决、政治决策、心理谘商、音乐创作、文学评析等等,由于学习资料与标准设定都是来自于人类自己,而所谓的「答案」也往往仅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时空或文化环境,大抵只能到达平均的水准(根据学习的资料来决定),不大可能有意义的超越人类中的专家。以司法AI为例,我们可以期待AI能协助一些较为简单的案子,但是不应期待它能比资深法官还能处理复杂的政治案件,当然更不可能突破过往的法律框架来追求某些理念上的正义。事实上,人类自身对这些问题也可能没有一致的答案,那AI又该从哪一方面的资料来学习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相对于AI的超越性,其实正是体现在人类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观念、认知思考、理解复杂的系统和价值判断。另外,人类也能够创造和改变事物的结构,对周围的环境、社会和文化有实质的影响力。更别说按照上帝形象与样式所造的你我,可以有灵魂接触物质界以外的上帝、鬼魔或灵界现象。虽然机器人和人工智慧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可能比人类强,但是它们完全没有办法取代真实的人类,相信未来也不可能。反之,我们也需要避免将人类自身的价值只限定于某些特定领域,那样反而将原来丰富的人性异化成可以量度的指标,也就可能在那个领域被AI超越或取代。
至于人类是否会与AI产生情感关系或位格上交流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技术性的角度了解,尽管AI有能力「模拟」人类某些特定的情感和行为(如ChatGPT的对话),但其本质上只是计算某种机率的最大值作为模拟的结果,并没有心理与情感的物质基础[3]。所以我们需要担心的反而是人类会对有类似行为的对象(不管是人、宠物、还是AI)产生「移情效应」或「情感依附」,也就是因为自己的情感需求且长时间与AI深度对话,把自己的情感对象投射其上,依恋AI或以为对方也对自己有类似的心理感情。这样的情形的确存在,严重的甚至有爱上AI虚拟情人而作出反常行为的情形[4]。但其实AI本身完全不会有真正的意志或情感,只是按照使用者的设定而回应。
这些情感投射的能力本来是上帝所赋予,好跨越人类自我的限制而进行彼此同理的卓越能力,但的确也有可能因为AI模拟人类的技术越进步而造成当事人认知的混乱,特别是对孩童、青少年,或人在感受到孤单、有强烈情感需求或意志力比较脆弱的时刻。这的确是个人层次需要更多警醒之处,也反映出人性的软弱与人类需要更多彼此支援关怀的地方。在AI未来的发展与使用上,也的确应该要有相关的政策性规范以减少这类误用的发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