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鳳翔 2005.04.10
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義大利時間2日晚間9時37分因病去世,享年84歲,舉世為之同表哀悼。
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曾對彼得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十六章18-19節)天主教認為,教宗(Pope)是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使徒彼得的繼承人。教宗,含有「首席」或「首牧」的意思。
對於一般國人而言,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統稱「基督宗教」,三者的教義與禮儀,獨一無二的上帝、三位一體、原罪、末世等,沒有什麼差異。基督教與天主教主要在於有關「救贖」的教義不同。基督教認為,聖經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地記載「因信稱義」,就是「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弗二8)人獲得救贖,不是靠一己善功,而是單單因著信心、靠著上帝的恩典、耶穌基督的替死。但天主教視教宗為最高權威,只有他有權解釋聖經,當時的教宗認為基督教對「因信稱義」解釋錯誤,他認為「因信稱義」是指人必須靠神的恩典及人的善功而逐漸成義。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當時分裂的關鍵在於對於教宗權威性的認定。基督教認為人人皆祭司,皆可以讀聖經,不承認羅馬教宗的絕對首席權,教宗之於基督徒僅是一位偉大的屬靈領袖;東正教亦不承認羅馬教宗的首席權,因他們有自己的牧首。然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有史以來的偉大道德領袖之一,回顧其一生,有非常多效法之處值得學習。
過去一般人對基督宗教徒,特別是現代的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認知,仍多停留在黑暗時代,以為其多隱身於修道院中,每日讀經禱告,不過問世事。然而現代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早就打破這種印象,他們以非常獨特、且有創意的方式執行他們的使命。除了常見的神父、宣教士、教師之外,他們也有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社會學家、醫師、天文學家、藝術家、新聞記者、音樂家、演員、詩人、電影製片、養蜂人、釀酒者、廚師……等等。就像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是只管教會內的事務,他亦是一位觀念先進的民主鬥士,在歷史上,其對於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垮台扮演著關鍵性角色。據報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在1980年代秘密提供金援給當時對抗共產政權的波蘭團結工聯。他涉入波蘭政治的程度,不僅是口頭宣揚反對極權,更深入決策階層。帶領波蘭「團結工聯」推翻該國共產政權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華勒沙追憶教宗就曾表示:「共產主義垮臺有五十%是靠他。」
世人或許覺得奇怪,身為神職人員與基督宗教信徒最大的使命,應該是讓世界認識耶穌基督,向世人宣揚上帝的救恩,邀請人們加入愛的教會,但為何同時也還花很多時間在其他凡塵世俗之事上?
因為我們基督宗教徒認為上帝不僅臨在於屬靈之事上,亦臨在於其他各個地方。每個人各有上帝所賜的獨特恩賜與才幹,各自皆可挖掘探索出上帝一部份的豐富與精彩與世人分享。擁抱各自所領受到的上帝呼召,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去服務最需要的人們,從事最需要的工作,並且「樂在其中」。
這對於忙於紅塵俗事,無法獲得快樂的人們來說,可能是件很稀奇、並嚮往之事。就像一般人在病榻上,可能無法快樂得起來,但承受喉嚨插管之痛、無法言語的教宗,將死亡之際,在病褟上所寫下最後幾句遺言之一竟是:「我很快樂,你們也應該快樂」。事實上教宗日理萬機,忙碌得很,晚年更飽受帕金森氏症和關節炎所苦,如何快樂得起來?但是他卻說「我很快樂」,即使是在面對人人都恐懼的死亡之際。
不是獨獨教宗如此,聖經亦記載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充滿喜樂地寫著書信給腓立比教會,「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我靠主大大的喜樂……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立比書第四章)
從古到今像這樣的基督徒所在多有,不勝枚舉,他們都得著喜樂的秘訣。喜樂是對生命的一種積極瞭解和態度,在一切的境遇中存著信心與盼望,認定全權的主掌管一切,並以祂的榮美和恩典為歡喜快樂的因由。若你也想讓你的一生充滿喜樂有餘、恩典滿溢,不妨來到滿有慈愛的上帝面前,必能得著那份秘訣。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 http://ct.org.tw
認識死後的世界
佛教裡面所講述的苦是否等於基督教的罪呢?
讀笛卡爾第一沈思「我們可懷疑的那些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