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風暴至今已經兩年有餘。這兩年中,世界各國政要無不殫精竭慮,甚至是焦頭爛額的搶救經濟,現在全球經濟仍然在谷底緩慢回升的低處徘徊。這場經濟風暴,無人倖免,有人以為受創最大的是富人,但其實受害最大的是窮人。同理,有人以為受創最大的是美國,其實最辛苦的恐怕還是第三世界的窮國。
在經濟風暴中,教會有什麼作用呢?曾經有一位很熟稔的教會長老對我說,從經濟風暴以來,他還沒有看到教會領袖、神學院教授發表什麼信息可以安慰困苦中的人,能振聾發聵的提醒這個世代當如何回轉,重新得到上帝的祝福。這話在我的耳中轟然盤旋數日,心中受到極大的震動。身為神學院的教授與牧者,我的託付是培育合上帝心意的好傳道人,將來到教會、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然而我的眼界當然絕不可局限在神學院裡面,甚至不能限於教會之中。我自然深知,每個世代當應當有先知性的訓言。但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風暴,人人顯得軟弱無力不知所措,我們能如何呢?
水晶大教堂申請宣告破產
一眨眼,兩年將過去了。去年八月又有一件事令我心裡震動,令我感慨與深思。馳名世界的南加州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在2010年8月27日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破產其實可說是合法的賴帳。教會竟然也申請破產嗎?
在此之前,該教會已經大量裁員,又減少事工項目,但終究還是入不敷出,積欠債務達到約五千萬美元,無力償付供應商與債權人的應付款項。為此,供應商上告法院,水晶大教堂只得申請破產保護。該教堂所播出的「權能時間」(Hour of Power)的電視節目最為出名,估計觀眾在八十萬到一百萬之間,全盛時期在全球152個國家上檔播放。
水晶大教堂據稱有一萬名會眾,每年奉獻收入平均將近四千萬,從去年開始減少,但每個月還約兩百萬美元,對許多中小型教會來說這簡直有如天文數字。但是,一個如此強大的教會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水晶大教堂的衰敗,這事件本身就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提醒與信息。
這真是一個弔詭。信徒還在殷望著,教會能為這個苦難世界帶來人人所期盼的安慰與勸誡,滿足與知足,平安與喜樂,而水晶大教堂自己卻成了經濟風暴中的受害者,還期望會友來拯救這個教會。其主任牧師寇曼與同僚都認為,導致破產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經濟因素,因為教會龐大,無法及時減低預算,造成營運不靈;其次,是會眾年齡老化。這些當然都是事實。面對困難,她多次提了她父親,也是教會創立人舒樂牧師(Robert H. Schuller)的名言:「艱難的時日不會持久,但堅韌的人會。」(Tough times never last, but tough people do.)一如這個教會一往的風格、價值觀與作法,寇曼還說:「事實的真相就是,教會應該要像企業一樣的運作。」我無意對基督的教會與僕人太苛責,但我實在不清楚,在此艱難之際,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功課?我差些要擲筆長嘆!
學習「給更多」
什麼原因造成教會的破產?是經濟原因嗎?是人才原因嗎?還是屬靈原因?經濟原因是最不可思議的理由。教會正是在困苦艱難的時機,更能顯出真正的能力與見證。所謂「時窮節乃見」的道理,在千百年來的教會歷史中或者在個人屬靈經驗中,無不顯明這種上帝大能力的見證。因此,我敢斷言,水晶大教堂破產的真正原因,絕非是單純的經濟因素,別責怪大環境的蕭條。當環境惡劣之時,若教會僅僅為了存亡而擔憂,因此挖空心思的力圖振作,教會就是徹底失敗了。
我的重點並非想多知道水晶大教堂失敗的原因,我更想思考一個關於教會本質與目的的問題。當面臨困難挑戰之時,人人有艱難,教會自然會有艱難,但正是在艱難之際,教會的功能與目的何在?實踐又如何?
耶穌復活之後向彼得顯現,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廿一15-17)如此連續三次,到彼得心中憂愁。不僅如此,耶穌還說,彼得還要捨身殉道。即便彼得必要喪命殉道,耶穌的吩咐仍然不改,「你餵養我的小羊。」基督的教會就是建立在這種捨己的託付、信念與神學之上。
當面臨經濟風暴,無論大小的教會都是一樣的,無論貧人富人都要面臨艱難。無論是教會或者個別信徒,恐怕需要學習的不是「要更多」,反而是要學習「給更多」。畢竟,唯有捨己的基督與十字架才是基督徒可誇口之處(林前二2)。
在經濟艱難之時,若能學習到在信心中「多給」的功課,那麼在日後經濟繁榮中,就能給的更慷慨舒坦。這樣的功課,是挑戰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與愛心,以及對人的關懷。我深信上帝正是要使用基督徒成為這樣的見證。在經濟困難之時,我們或者更能體會,心可以更在天國,同時卻更關心這世界。(作者為正道福音神學院教務長、舊約研究副教授。)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