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掉的信仰

【作者:查普曼.克拉克博士 譯/朱珮吟傳揚小品文 2013.10.20


早些年前,幾位富勒神學院的教授和學生決定深入探討,為何許多年輕人高中畢業上大學後,便離開了信仰。我們看過這些故事,也分析這些個案,但仍不滿足。我們需要更嚴謹的研究,能幫助成人去裝備孩子,面對離開家庭和教會保護後的生活。於是,《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誕生了。

或許,這份研究並不稀奇,前人已經提供了不少線索幫助我們更好的帶領、服事青少年。然而,論及青少年的信仰歷程,《甩不掉的信仰》的內容、其他「Sticky Faith」系列、資源和網站(www.stickyfaith.org),卻是截至目前最綜合、完整的研究。

話雖如此,「信仰傳承」研究發現,移民教會和多語言教會必須面對幾個特別的問題:例如,兩個堂會在一個「教會」聚會(如:英語事工和中文或韓文事工)、兩代的價值觀和預設想法常有衝突、教會太多分層領導並偏好某種性別,這些都影響下一代對「先賢之信」的委身意願。但若成人會眾(父母和所有的成人)願意誠實相待,建立合乎聖經教導的社群,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在神的國度一同服事,那麼上述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以下幾點是移民教會/社群以「信仰傳承」來服事青少年和兒童時,需特別注意的:

●教會領袖必須在神學思維上委身並重視整體社群

在我們所接觸的教會中,發現那些上了大學甚至出社會後,仍能保有健康、活躍信仰的年輕人,是因為他們過去的教會認識並看重他們。不論年紀多小,成人會眾看他們是有貢獻的;牧者(特別是主任牧師)視他們為教會身體的一部分,不論地位、價值皆與其他年齡的會眾相等。而且在講道、裝備課程、敬拜,一切和「服事」相關的事物上,都有年輕人與成人會眾同工、一起服事。簡言之,教會領袖要將所有會眾視為一個信仰群體,青少年也要包括在內。

●年輕人可以提出疑惑,甚至表達不受歡迎的意見

當孩子升上高中時被允許,甚至鼓勵表達對信仰、教會生活、人際關係、價值觀等看法,他們會把自己看作是社群的一份子,能有所貢獻。然而,現實通常是他們不能隨意發言,必須聽從大人的意見,好像他們和其他會眾有所區別,甚至連個會眾都不是。因此,他們當然不覺得自己和「成人」會眾是弟兄姐妹,更不覺得信仰是屬於他們的。

●父母邀請其他成人作「共同家長」(co-parents),一同參與孩子的生活

我們常在相關的出版品和實作中,提到 5:1的青少年事工。過去的青少年事工認為,5:1是指教會裡一個大人照顧五個青少年;可以一起小組、看電影或單純陪伴,這樣的大人小孩比率實在非常「慷慨」。但我們所獲得的資訊卻是,大部分的青少年缺乏成人(非父母)陪伴,來學習成為大人。他們的生活只是配合、回應一個又一個的大人目標。時下年輕人認為,他們的價值是在於符合、達成大人的期待。

在教會裡,若要孩子「擁有」他們自己的信仰,相信他們是主內有價值、才幹的肢體,就需要有足夠的大人告訴他們:他們有多麼重要。這也許是所有「信仰傳承」研究發現中,最重要的一點:孩子長成健全成人的過程中,需要至少五個非父母的成人相伴。在移民教會中,顯少成人意識到這是門徒訓練的重要一環,成人必須從心態上的「信仰塑造」轉換成關係性的「信仰傳遞」。

●對父母而言,活出信仰(藉著「活出」真實、活躍的信仰)是影響孩子「信仰傳承」 的最主要因素

當年輕人被鼓勵提出疑惑,甚至可以禮貌地「反駁」,並有幾個成人陪伴他們走過困惑時,他們會開始視自己是這信仰社群活躍的一員。他們個人的信仰能在這裡扎根、永續生長。然而,父母如何活出信仰,卻是影響孩子最為重要的關鍵。許多移民教會,特別是亞裔移民教會,常看重孩子的學術才華成就,勝過他們在神國度裡成為一個謙卑、跟隨基督的人。若要使孩子有永續的信仰,我們必須回歸、看重聖經教導。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不教不行」,但隨著孩子漸大,有時我們需要平衡一下,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信仰傳承」進入你的家庭、教會,永遠不會太遲。當然,我們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畢竟每個人有他自己的信仰旅程;但是我們能給孩子充滿信心的環境和後盾,讓他們有機會看見真正的基督信仰,明白神在他們身上和這世界的永恆計畫。這才是「信仰傳承」的本質。

祝你有個愉快的旅程!

註:作者為富勒神學院青少年、家庭與文化系教授,《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作者,及《甩不掉的信仰》的兩位作者之一。)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