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偏遠地區的孩童,文化刺激不足,的確是個失衡現象,在台灣的後山(花東地區)如此,在大陸的大西北亦復如此。
我們在台灣西部的精華區、特別是三大都會區,看到的是大家拼命擠升學窄門的畸型教育;許多國中都做了所謂的能力分班,前段班(升學班)佔盡所有資源,甚至好多學校都把所有的課拿來上與升學有關的國、英、數等課程,而所謂的美勞、音樂等老師,則是掛名、領薪水,卻不必上課(因為無課可上,所有的課都拿去補國、英、數了)。
在大陸的北京、上海等沿海精華地區,以及各地的所謂重點中學,也是一樣,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批批優秀的精英,朝著大學聯考奮力邁進,中國一千多年來以科舉考試取材的遺毒,仍正荼毒著億萬生靈,好像人生只有一件大事就是要考上大學,好像只有考上大學才像個人,這其實都不正常,但海峽兩岸的中國下一代,卻都如此。
可是,到了偏遠地區,情況完全不同,但是,這不是說偏遠地區的教育就正常了,反而可能更糟糕,原因就是文化刺激不足,孩子們普遍缺乏學習的動機,更沒有學習的典範,離北京才不多路程的內蒙,離台北沒多遠的花東地區,都是如此。
這可怎麼辦呢?我個人有如下幾個建議:
一、 海峽兩岸的政府都應該更加重視這種文化落差,並且以政策來加以平衡,比如說鼓勵優秀教師下鄉,給予額外的津貼;同時大量在偏遠地區建立圖書館,並布建網際網路,使偏遠地區的文化落差、以及數位落差縮小。
二、 已經在偏遠地區從事教學的老師,自己也可以設法來補強:
甲、 比如說,你過去的同學、同樣擔任教職的,可能很多人是留在都會區的,拜託他們將都會區的過剩資源、甚至是棄如敝屣的,轉介給你以支援偏遠地區;
乙、 又比如說,你也可以透過一些社會公益團體來出面呼籲、代為募集一些資源,以便在偏遠地區建立更多圖書館、圖書室,以提升、加強偏遠地區孩子們的文化刺激;
丙、 此外,你也可以組成偏遠地區的校友會,雖然地處偏遠,可是你所任教的國中(除非是新學校),過去畢業的學生,總有人是一路唸到大學畢業、甚至是出國留學、甚至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將這樣的人組成校友會、後援會,然後請他們定期返鄉,義務指導自己家鄉的孩子,或者公開演講等,以增進偏遠地區的文化刺激;
丁、 最後,你還可以尋求海外的支援,這一方面透過教會團體的支援最方便,由海外的華人教會,鼓勵在當地的華人大學生、留學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國內來,到偏遠地區去教導孩童學習英文等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三、 希望森林也願意設法在將來,多都少少在這一方面做出貢獻,至少我們可以常常呼籲政府及各界人士注意此一問題,盼有更多的華人、用更多的愛心,來共同彌補此一文化與教育方面的鴻溝。(200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