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屬天的忍耐應對邪惡之事

【作者: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艱」守主道(仰望) 2024.11.24



《稗子與麥子的比喻》( Parable of the Weeds among the Wheat),以撒•克萊茲•范•斯旺伯格(Isaac Claesz van Swanenburg ),1590 -1610年。[圖片來源/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陳曦

僕人問他:「你要我們去拔掉它嗎?」他說:「不用,因為拔稗子的時候,恐怕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收割之前,讓它們一同生長。到了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留著焚燒,卻要把麥子收進我的倉裡。」——馬太福音13章28~30節,新譯本

大多數人都知道處理雜草是多麼令人煩惱的一件事。也許你有個菜園或花園,卻很快發現裡面長滿了雜草,數目比你期望看到從地裡長出來的植物要多得多。你也許會望著這些雜草,心想辛勞地把這些雜草薅出來到底值不值得。然而在這個稗子的比喻(馬太福音13章24~30節,新譯本),呈現出來的問題更加嚴重。稗子發芽、生長時,看起來與旁邊的麥子一模一樣,幾乎不可能正確分辨兩者。只有到了收穫的季節,麥子和稗子的差別才變得明顯。

麥子與稗子共同生長

馬太是唯一寫下稗子比喻的福音書作者。這是論及天國奧祕(馬太福音13章11節)的七個比喻的第二個。在所有的比喻裡,基督只清楚地解釋稗子的比喻(36~43節)和撒種的比喻(18~23節)。

和撒種的比喻一樣,稗子的比喻首先讓我們看到一個撒種者和他的種子。但這一次基督講的關鍵是好種子(馬太福音13章24節),而不是好土壤(8節)。農夫在地裡播下了好的小麥種子,但是他的仇敵夜間來到,在麥田裡撒下了壞種子。

基督使用了「稗子」一詞來稱呼這些壞種子。正如一位植物學家解釋的,稗子不是雜草,而是與麥子同屬一科的禾本科植物,只是這種植物劣等而無用。它生長的時候,幾乎與麥子無法分辨,兩者的葉片大小只有幾毫米的差別。必須等到臨近收割時,那些無用的(有人甚至說是有毒的)子粒出現時,才能清楚區分兩者。

按照稗子的比喻所說的,主的僕人在某個時刻確實發現了仇敵所做的事(馬太福音13章27節),他們建議主人把麥子與稗子分開。主人卻回答說:「不用,因為拔稗子的時候,恐怕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收割之前,讓它們一同生長。」(29~30節)從家主的回答可以清楚知道,只有到最後的收割階段,也就是麥子與稗子有足夠明顯的差別時,收割的人才能準確地分開它們。在此之前,麥子與稗子不得不共同生長。

在世上天國裡

這裡很重要的是留意這個比喻開頭的方式:「天國好像……」(24節)有些人把這個比喻跟基督後來解釋的「田地是這個世界」混淆了,以至他們認為這個比喻是要教導我們這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雖然這是事實,但基督在這裡主要關注的是世上的天國,換句話說,就是有形的教會。上帝藉著基督,將祂恩典的治理帶進這個世界(田地)的方式,可以比作播種。

請注意,在這個比喻裡(與撒種的比喻不同),種子指的不是上帝的道,而是上帝透過聖靈以祂的道更新的人(彼得前書1章23節、雅各書1章18節)。基督告訴我們「好種子就是屬天國的人」(馬太福音13章38節),他們有良善的心(路加福音8章15節),這是只有上帝藉著重生的神蹟才能賜給他們的。這種類比也用在何西阿書裡,上帝講到祂的百姓時說:「我必為了自己把她栽種在這地。」(2章23節)這是世上天國應有的第一個樣式,即真正的天國之子。

與此同時,也有壞種子,長出來的是稗子。基督解釋說,這些稗子是「屬那惡者的人」(馬太福音13章38節)。基督談論的不僅是天國的奧祕,祂是在解釋聖經另一處所稱的「不法的潛力」(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7節)。與許多人想的相反,天國並非以排山倒海之勢來臨,而是會有「仇敵」(馬太福音13章28節)來干擾麥子的生長。撒但惡意模仿上帝,試圖做與上帝作為相似的事,但使用的是邪惡的手段,以便達到邪惡的目的。牠在夜色的掩護之下來到,這表示人不可能知道或看清楚牠做了什麼。通常要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人才能看到牠做事的結果。

因此,基督的比喻把整個世界歷史濃縮在一個撒種與收割的農業週期裡。從古到今全部的有形教會裡的人,都在這塊地裡。既有稗子,也有麥子;既有不知悔改之人,也有生命更新之人;既有以掃,也有雅各;既有墮落之人,也有蒙揀選的;既有假冒為善的,也有真正的信徒。

一開始的時候,在有形教會這塊田裡,可能看不出植物之間明顯的區別,好種子和壞種子一起生長。有一些人進入教會,看上去一切都挺好的,但他們也許是魔鬼在夜色的掩護下帶進來的;另一些人在教會裡長大,他們看起來一切順利,但他們也可能是魔鬼在夜色的掩護下帶進來的,最後會證明他們只是稗子而已。要點在於:在有形教會裡,這種龍蛇混雜的情形會一直存在,憑人的能力把這兩類人準確分開是不可能的。

縱觀天國的整個歷史,我們會發現一直存在一種傾向,就是人們想要在上帝預定的時間到來之前,用審判的鐮刀做收割的工作。教會領袖或基督徒豈不是常常像比喻中的僕人那樣,在施行審判、清理教會方面過於冒進嗎?我們常常想擺脫那些自己認為會令天國蒙羞的人。基督的門徒雅各和約翰曾經問過基督:「主啊,祢要我們吩咐火從天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路加福音9章54節)如果比喻裡的家主讓僕人按他們的想法去做的話,他們可能確實會拔掉一些稗子,但也依然會漏掉很多稗子。重要的是,他們會把一些麥子與稗子一同拔掉。家主在這裡最為關心的,是不錯失任何一株麥子。畢竟,稗子不會傷害麥子,只是在有限的一段時間裡令麥子與稗子含混不清。但上帝會確保在末了的時候,無論麥子和稗子在田裡混雜得多麼嚴重,沒有一株麥子會被錯認成稗子。

救主的保守

藉著這個比喻,基督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啟示了祂的榮耀。我們要看到祂是祂子民生命的源頭。祂把祂的百姓播在世界這塊田地裡,好讓他們永遠活著,榮耀上帝、讚美上帝。祂做成的工作一樣也不會失敗,因為義人最終將「在他們父的國中,要像太陽一樣的照耀」(馬太福音13章43節)。要特別留意在這個比喻裡,基督的工作在先。在仇敵還未做任何事時,基督已經種下了祂的子民,撒但無法破壞基督做成的事。牠不能毀掉基督播撒的種子,只能靠模仿上主的作為遂行欺詐,在短時間內迷惑上帝的子民而已。

我們要看到基督是揭露撒但詭計的那一位。是基督,幫助祂的子民明白「不法的潛力」。請注意,在這個比喻裡,僕人並不知道稗子來自何方。家主需要向他們解釋,播下這些種子的人是仇敵。有時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教會裡會發生那麼多糟糕的事情──腐敗、濫用職權、紛爭、傾軋等。有時我們甚至會因此懷疑教會是否真是上帝的工作。如果真是上帝的工作,難道我們不應該期待教會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嗎?但基督在這裡告訴我們,正因為教會是上帝的工作,魔鬼才會前來播下牠邪惡的種子。

我們要看到基督是祂子民忍耐時的保護者。稗子的比喻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安慰,因為基督不需靠祂的僕人根除稗子,祂會親自除滅魔鬼的作為(約翰一書3章8節)。過去這工作主要由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在末日,祂將終極地完成。祂會在某個時間以某種方式做這項工作,而祂的工作不會有任何損害。

這屬天的忍耐裡蘊含了何等的榮耀啊!基督允許惡人與義人共存,直到全面收割的時機成熟。祂如此熱愛自己的作品,以至對撒但百般容忍,好以最輝煌的方式彰顯祂的榮耀。保羅曾這樣描述主的忍耐:「倘若上帝要顯明祂的憤怒,彰顯祂的權能,難道不可多多忍耐寬容那應受憤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嗎?」(羅馬書9章22節,和合本2010版)救主的忍耐之心與關切之情是多麼深厚啊!

從主的角度看問題

稗子的比喻至少在三點上非常具體地鑒察我們的生命:

1.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有沒有得到並用到上帝藉祂的話語賜給我們的亮光?

有稗子出現,對家主的僕人來說是個不解之謎。主人向他們解釋這些稗子來自何處,以及應當如何處理。正如僕人需要知道家主是以怎樣的角度看待田間發生的問題,我們也需要了解基督看待問題的角度。對於我們生命中那些令人費解的難題,我們需要從祂那裡得到啟迪。關於我們生命中、教會中及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惡,我們需要聽聽基督怎樣說,需要了解祂對祂的旨意有什麼啟示。我們有沒有祈求祂賜下智慧,去明白和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呢?

2.我們有沒有運用屬天的忍耐去應對身邊邪惡之事?

稗子比喻裡的僕人需要和主人一樣心存忍耐。當四面受敵,事情似乎越變越糟,並不代表上帝的旨意落空。我們需要忍耐,好去做上帝命令我們做的事,並且等待承受祂希望我們得到的所有應許(希伯來書10章36節)。基督徒是一群心存忍耐、等候上帝旨意完全成就的人(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5節)。

3.我們有沒有孕育出屬天的盼望,盼望著終有一天所有一切都可撥亂反正?

這是從反面的角度說明我們需要忍耐。從麥子與稗子天壤之別的最終結局,信徒可以得到鼓勵。稗子與麥子好幾個月都和諧地一同生長,甚至連根都交織在一起了,但是當那一天來臨,兩者會完全分開,每一顆麥子都會安全地被收進主人的穀倉。願我們都盼望稗子與麥子混雜不清的日子早日結束,盼望義人在上帝的國度裡發出耀眼光芒的日子早日到來(馬太福音13章43節)。

反思

1.稗子的比喻與撒種的比喻(馬太福音13章1~8節)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你在讀這個稗子的比喻時,如果擔心自己不是屬於上帝的百姓,撒種者的比喻對你會有怎樣的幫助?

2.「讓它們一同生長」(馬太福音13章30節),這會不會與基督在馬太福音中對於教會勸誡的教導(18章15~19節)相矛盾呢?我們怎樣才能將稗子比喻裡的經文(13章30節)應用在教會?

3.找出聖經裡顯示基督耐心忍受麥子和稗子在祂的教會裡混雜的經文。對於我們在教會裡見到的那些不完美與不足之處,這些經文怎樣教導我們要更多忍耐?

4.從稗子的比喻中,我們學到了哪些關於撒但做工方式的實用功課?聖經還教我們識破撒但哪些陰謀詭計?




* 本文取自《若隱若現的榮耀》(Glory Veiled and Unveiled)。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