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義》

【作者:陳鳳翔信望愛閱讀 2004.06.06


《生態公義》,Dieter T. Hessel編,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譯,台灣地球出版社出版。

台灣地區每年到了颱風季,各地水患、土石流隨之而起,與水土保持沒做好大有關係。而人們總是遇到災禍才開始檢討和重視環境生態保育。

《生態公義》這本書談到,西方自啟蒙運動以後,一般人不再接受以「神」為中心的基督信仰價值體系,把「神」抽離,替換成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認為「人」才是主體,主宰整體世界的中心。人類把自己當上帝,便肆無忌憚地剝削、破壞、宰制大地。

而雖然基督徒仍以「神」為中心,以自己為上帝的管家自居,但是卻錯解聖經創世記所提到的「上帝命令人類管理萬物」之意,誤認為「管理」就是「統治」。把大自然當作奴役的對象,而不以依附共存關係去好好對待。

人類為了眼前短暫的經濟利益,而不顧一切地破壞自然界,不僅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海冰融解以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南北極冰層厚度變薄、冰川後退,也因濫捕濫殺,導致生態嚴重失衡。長期地忽視自然界,終究人類自己也嚐到大自然反撲的苦果。然而關注生態保育,也得同時重視資源分配不均和貧富懸殊等社會公義課題。否則生態保育亦可能會成為對貧窮者的另一種剝削。

大自然的美與善為上帝所創造,為所有受造物共有,非供人類獨享。讓生態保育與社會公義並重,以溫柔的心來善待上帝所賜的宇宙萬物,使人類與萬物同蒙福氣。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