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人物一直是西方小說家有興趣的題材,如果細心搜集,有不少新舊約角色都已經呈現於小說家筆下。甚至那些一筆帶過的人物,有時也會引起小說家的無限想像。例如,耶穌代為受死的巴拉巴,在新約聖經只提及名字,對他的生平我們卻一無所知。瑞典作家拉格奎斯特 (Pär Lagerkvist) 卻寫了本小說,書名就是《大盜巴拉巴》,於一九五一年獲得諾貝爾獎。
死期在即,卻突然開釋,重見天日,巴拉巴很好奇,代替他上十字架的人究竟是號什麼人物,所以遠遠站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點,目睹了本該是他流血致死的場面。
回到耶路撒冷,回到往日縱情歡樂的場所,在酒酣耳熱過去,在激情過去的深夜,他一直無法忘懷十字架上的那個人。而他在耶路撒冷所到之處,總是會碰到跟隨他的信眾,甚至是他的入室弟子。像是曾被他玩弄之後棄之如敝屣的兔唇女孩,住在低賤的人群中,最終巴拉巴親眼看見她為了信仰送上性命。他曾經問她,那個人傳播的以及她所信奉的到底是什麼,
她站定看看地面,又十分羞澀地看看他,然後口齒含混地咕噥了一句:
-------彼此相愛。
後來兩人分了手。
巴拉巴久久佇立,目送她遠去。
他很想把這些都拋諸腦後,離開耶路撒冷,回到他的山寨大本營,然而不知為什麼,他就是在城裡茫然走動,並且想要了解這班人葫蘆究竟在賣什麼藥。因為「他怎麼能信奉自己親眼目睹被吊死在一座十字架上的那個人?那具屍體好久好久以前就已經涼透啦,而且他看得清清楚楚根本就沒有復活!」
他不是聖子,這一點顯而易見,可是……
他以最非凡的方式運用了他的力量,即以不用而用之,彷彿並沒有運用;讓他人按自己的喜惡自行其是;自己不加干涉,而結果正合自己的心意:代替巴拉巴死在十字架上。
他不相信,也無法不信。有些信徒因耶穌代替他死而恨他,但是他真的回到那班強盜群中,卻又常常心不在焉,讓往昔的兄弟拿他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離開了耶路撒冷,也離開了山寨。
後來,他在西塞浦路斯的銅礦服苦役,在那裡也認識了一名基督徒的奴隸沙哈。當他知道巴拉巴曾經親眼見過耶穌,總是央他多說些有關他的事情,並且把自己身上的奴隸圓牌給巴拉巴看。上面雖然刻著主人的印記,但是這個奴隸的牌子上還有幾個符號,是那個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的名字。巴拉巴不知為什麼,也要求沙哈把符號刻在他的圓牌上,有時也與沙哈一起熱烈祈禱。但是當兩人回到羅馬在總督官邸作奴僕的時候,沙哈為了信仰寧死不屈,巴拉巴則是不承認牌子上的符號。
小說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是當巴拉巴看見尼祿王故意縱火焚燒羅馬城,企圖嫁禍於基督徒,他聽見有人喊是基督徒放的火,竟然真以為是他們下的手,想要焚燒這個該死的世界,把可惡的羅馬燒乾淨。接下來,巴拉巴像是發了狂,自語道:那個被釘十字架的人回來啦,他現在才要顯示他的真正威力。這次絕不會讓他失望,拾起焚燒的木頭扔向其他房屋。
他沒有讓他失望。在主需要他的時候,在這個時刻到來的時候,在世間萬物都遭毀滅的偉大時刻到來之際,他沒有讓他的主失望。扔呀!扔呀!世界成了一片汪洋火海。好大的火啊!整個世界,整個世界都著火啦!
看哪,這就是他的天國!看哪,這就是他的天國!
書中有很多巴拉巴的深刻內心獨白,道盡他的矛盾與徘徊,但是在焚城的時候,他內蘊的情緒悉數爆發出來,在火海中狂奔吶喊的身影,營造出無比的情感張力。
他與其他被誣陷的基督徒一起鋃鐺入獄。在那裡,他遇見了當初出賣耶穌的使徒彼得。雖然有彼得的寬容,但是他依如往昔,躲在角落,覺得天涯或海角,他這個身世不明的棄嬰,永遠是孤獨的。當其他人為永世欣奮、唱詩、讚美,他孤零零坐在那裡,詢問自己的一生有何意義。
故事以耶穌上十字架開始,以巴拉巴與其他基督徒上十字架為終。然而在十字架上,他對著暗夜吐出一句話:我把靈魂交給你了。這句話將通卷一如巴拉巴的喃喃自語劃下令人低迴、餘音不止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