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去朋友的教會,只見牆上滿是各種有趣的聚會活動廣告,除了一般教會常見的品格營、才藝班外,還有科學魔術營、快樂讀經(四書五經)班……。據說場場爆滿,真是令人心生羨慕,不禁稱讚起這教會的社區工作成功。但她感嘆地低聲對我說,教會外的孩子很好帶,教會內的孩子很難帶,常常跑來跑去亂吵亂鬧,導致一些外請的講員與老師都不願意繼續教下去。
這令我回想起小時候,我也是教會外的小孩。小學三年級,班上有個要好的同學,每天放學我都先去她家做功課。那年暑假,她媽媽問我要不要去教會?有唱歌、說故事、畫畫與點心。我馬上就說好阿!
整個暑假,我都高高興興地參加長老教會所辦的夏季學校。每一條詩歌、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課程,對我都是新鮮有趣、精彩有餘。到現在那些詩歌我都還會唱,一些金句、白話字我都還有印象。但是我發現身旁的教會孩子,包括我同學,對這些我感到有趣的事物卻覺得無聊,只有點心時間與下課是他們的期待。
同樣的教會環境、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不同的學生卻有完全相反兩極化的領受。當我讀到聖經馬太福音十一章所記載,耶穌說:「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這才發現,原來當年我可以對夏季學校的課程這麼有感覺、這麼享受地學習,那真算是一種神蹟!
十多年前,記者詹怡宜曾負責執行一項公司專案「搶救台灣大作戰」,希望透過媒體呈現台灣資源較貧乏的地區,喚起大家共同關注。他們擇定的第一個報導地點是台西鄉。因為台西偏僻、荒涼、貧窮,並聽說「台西出流氓」,連選出來的鄉長也因為司法案件被收押,評估起來它似乎最有被「搶救」的必要。
在第一次採訪過程中,從菜市場、路邊小販、到村長、民意代表,處處只聽到抱怨聲。城鄉差距太明顯、全鄉也沒看到任何人推動社區工作。當她進到台西國中問學生:「台西最需要什麼?」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一個調皮學生的回答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老師,台西需要的是奇蹟…」。她的心揪了一下,這個玩笑聽來好悽涼。
然而三年後再到台西採訪,她發現有群「台西藝術協會」致力社區工作,她感動之餘寫了《發現台西奇蹟》,文中提及一位美術老師-謝榮源老師。那些愛打架的學生們不想唸書。他索性放下課本,對學生說,「走,我們外頭畫畫去…」。只是一個認真教畫畫的小念頭,沒想到便影響好幾個學生一生的前途,甚至是整個台西的社區發展。
說實在,老師們所能擺上的就是盡力認真地教,但是學生要用怎樣的心來回應,似乎有著看不見的力量在隱隱牽動著。在驚嘆台西放牛班的學生怎樣成為有用的人、社區發展怎樣推動之際,我們應該知道,在這些的後面,奇蹟已在人心裡面先悄悄動工。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about 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