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国度里,最最叫人着迷的,就是读到了一本让人身心灵舒畅的好书。这种舒畅的感觉,可能来自于书中某个理论观点导致的眼界大开,也可能起因于被一个动人的故事所深深触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带出的舒畅感多是正面积极的,读者进入的是一个自身不受威胁的愉快世界。
不过,也有那种书,和前面所述截然不同。它会正面威胁到读者,让人吓出一身冷汗,并且被迫不得不做出某些疼痛的改变,我姑且称之为「骂人的书」。这些「骂人的书」,也不见得一定都是那么赤裸裸的责备,字里行间可能还颇温和,但是当你读到了它,就是会有被高压电电到的感觉,坐立难安,食不知味。
也许可以这么区分,尽管说读到了愉快的书,已经算是阅读中少有的顶级享受了,然而若和读到令人觉得挨骂了的书,尤其又是那种骂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书一比,这些愉快的书,就不过只是一顿大餐里用来调剂的前菜。
昨天我就读到了一本骂人的书,我的心在阅读时猛然多跳了好几下。
这书叫The Signature of Jesus(中译本《耶稣的签名》),作者是Brennan Manning。曼宁的作品中,名气最大最响的,非The Ragamuffin Gospel(中译《衣衫褴褛的福音》)莫属。记得当初读《衣衫褴褛的福音》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除了该书书名所带来的憧憬外,其他几乎已没啥印象。大概是这个缘故,当我拿到《耶稣的签名》,其实不大亢奋,再加上前面两章又有点八股,过没多久,就被我束诸高合。
直到昨天下午,太太把小孩带去家乐福逛街,留我一个人在家。好不容易把这一课的日文单字背完,看看时间她们也快回来了,便利用这点空档,把家中的书随便翻翻,我走到书柜前,恣意浏览,《耶稣的签名》便闪过眼前,突然心中一动,也许应该再给《耶稣的签名》一次机会,看看第三、第四章有否不同。
老实说,第三章开头,还是挺无趣的,我打了一个哈欠,起身泡杯咖啡,复又回到桌前。惺忪睡眼中,我看到了这一段:「惟当我们因『从心底相信而求告钉十架之基督的爱,才能克服被论断的恐惧。我们若……照着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去活,那我们就还是会充满论断、意见、评价和定罪,还是老爱去摆布别人……这就是耶稣那句话的意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霎那间,瞌睡虫跑个精光。
哇塞!居然可以用这种角度来诠释论不论断,原来重点不在要不要去论断别人,而是在于与论断的藕断丝连。之所以会去论断别人,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曾经受过别人类似的论断攻击,而当我们也开始模仿,想要用这样的论断攻击别人,就等于把论断当成一把真的能让人受伤的剑,在伤了别人的同时,我们也陷入了被伤害的深渊,万劫不复。
有了第三章的经验,我的情绪顿时从低谷直线攀升,赶紧翻进第四章,心中充满期待。果不其然,开章没多久,曼宁就引了Thomas Merton的文字展开攻势:「梅顿因此有感而发:『……现代儿童变成一只怪吼怪叫、暴躁无礼的小怪兽,挥舞着一把玩具枪,或穿着和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人物一样的服装。他的小脑袋瓜充满了空洞的广告词、歌曲、噪音、爆炸声、数据、品牌名称、威胁、粗话、陈腔滥调……只会照着与他同类的人所做的去做,随波逐流。』……」看到这里,我暗自大喊不妙,「广告词」、「品牌名称」这些熟悉不过的字眼,岂不正是以前在搞行销时被我奉为护身符的,原来曼宁老先生是冲着我来的。
还没完呢!曼宁继续严词谴责:「在我住的纽奥良这里,六年来饱受不景气之苦。可是,当一座斥资千万的购物商场开幕时,社会名流冠盖云集,无论收音机或电视广告、快速公路的大型看板、撒在门口的广告单,无不诱惑我们带着支票和信用卡,去参加开幕当天的庆典。即使我们财务拮据、手头吃紧,还是要被文化强迫去消费,这就是我们的身分认同。」
「积攒财富最黑暗的一面,或许是剥削廉价劳工,以制造我们习以为常的奢侈品。如果你今天早上像我一样喝过一杯咖啡,那么你也参予在其中了。若我们按照美国最低工资来支付东非的采集工人的话,这咖啡根本喝不起。」
第四章还没结束,我的脑袋就像被好几千吨炸药炸过一样,轰隆轰隆的。一直以来,以为自己算是个自由人,也算是个愿意跟随耶稣的人,然而,在所有表象背后,我原来依旧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文化、被这个社会牵着鼻子跑。曼宁的当头棒喝,让我不得不更谦卑,重新思考自己对金钱对物质享受的观感,也让我开始醒觉自己的编辑工作,在选书出书的时候,得更小心更谨慎,这些文字究竟能否深植内心给人真正的力量,还是只是抢钱赶流行、哗众取宠,让读者们被剥削之余,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华美,而非生命的成长,无价的智慧。
不晓得您有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这样让人觉得被骂却又很爽?改天可要介绍一下唷^^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