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的國度裡,最最叫人著迷的,就是讀到了一本讓人身心靈舒暢的好書。這種舒暢的感覺,可能來自於書中某個理論觀點導致的眼界大開,也可能起因於被一個動人的故事所深深觸碰,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帶出的舒暢感多是正面積極的,讀者進入的是一個自身不受威脅的愉快世界。
不過,也有那種書,和前面所述截然不同。它會正面威脅到讀者,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並且被迫不得不做出某些疼痛的改變,我姑且稱之為「罵人的書」。這些「罵人的書」,也不見得一定都是那麼赤裸裸的責備,字裡行間可能還頗溫和,但是當你讀到了它,就是會有被高壓電電到的感覺,坐立難安,食不知味。
也許可以這麼區分,儘管說讀到了愉快的書,已經算是閱讀中少有的頂級享受了,然而若和讀到令人覺得挨罵了的書,尤其又是那種罵的恰到好處、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書一比,這些愉快的書,就不過只是一頓大餐裡用來調劑的前菜。
昨天我就讀到了一本罵人的書,我的心在閱讀時猛然多跳了好幾下。
這書叫The Signature of Jesus(中譯本《耶穌的簽名》),作者是Brennan Manning。曼寧的作品中,名氣最大最響的,非The Ragamuffin Gospel(中譯《衣衫襤褸的福音》)莫屬。記得當初讀《衣衫襤褸的福音》的時候,有點囫圇吞棗,除了該書書名所帶來的憧憬外,其他幾乎已沒啥印象。大概是這個緣故,當我拿到《耶穌的簽名》,其實不大亢奮,再加上前面兩章又有點八股,過沒多久,就被我束諸高閤。
直到昨天下午,太太把小孩帶去家樂福逛街,留我一個人在家。好不容易把這一課的日文單字背完,看看時間她們也快回來了,便利用這點空檔,把家中的書隨便翻翻,我走到書櫃前,恣意瀏覽,《耶穌的簽名》便閃過眼前,突然心中一動,也許應該再給《耶穌的簽名》一次機會,看看第三、第四章有否不同。
老實說,第三章開頭,還是挺無趣的,我打了一個哈欠,起身泡杯咖啡,復又回到桌前。惺忪睡眼中,我看到了這一段:「惟當我們因『從心底相信而求告釘十架之基督的愛,才能克服被論斷的恐懼。我們若……照著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去活,那我們就還是會充滿論斷、意見、評價和定罪,還是老愛去擺佈別人……這就是耶穌那句話的意思:『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霎那間,瞌睡蟲跑個精光。
哇塞!居然可以用這種角度來詮釋論不論斷,原來重點不在要不要去論斷別人,而是在於與論斷的藕斷絲連。之所以會去論斷別人,最深層的原因,在於我們曾經受過別人類似的論斷攻擊,而當我們也開始模仿,想要用這樣的論斷攻擊別人,就等於把論斷當成一把真的能讓人受傷的劍,在傷了別人的同時,我們也陷入了被傷害的深淵,萬劫不復。
有了第三章的經驗,我的情緒頓時從低谷直線攀升,趕緊翻進第四章,心中充滿期待。果不其然,開章沒多久,曼寧就引了Thomas Merton的文字展開攻勢:「梅頓因此有感而發:『……現代兒童變成一隻怪吼怪叫、暴躁無禮的小怪獸,揮舞著一把玩具槍,或穿著和他在電視上看到的某些人物一樣的服裝。他的小腦袋瓜充滿了空洞的廣告詞、歌曲、噪音、爆炸聲、數據、品牌名稱、威脅、粗話、陳腔濫調……只會照著與他同類的人所做的去做,隨波逐流。』……」看到這裡,我暗自大喊不妙,「廣告詞」、「品牌名稱」這些熟悉不過的字眼,豈不正是以前在搞行銷時被我奉為護身符的,原來曼寧老先生是衝著我來的。
還沒完呢!曼寧繼續嚴詞譴責:「在我住的紐奧良這裡,六年來飽受不景氣之苦。可是,當一座斥資千萬的購物商場開幕時,社會名流冠蓋雲集,無論收音機或電視廣告、快速公路的大型看板、撒在門口的廣告單,無不誘惑我們帶著支票和信用卡,去參加開幕當天的慶典。即使我們財務拮据、手頭吃緊,還是要被文化強迫去消費,這就是我們的身分認同。」
「積攢財富最黑暗的一面,或許是剝削廉價勞工,以製造我們習以為常的奢侈品。如果你今天早上像我一樣喝過一杯咖啡,那麼你也參予在其中了。若我們按照美國最低工資來支付東非的採集工人的話,這咖啡根本喝不起。」
第四章還沒結束,我的腦袋就像被好幾千噸炸藥炸過一樣,轟隆轟隆的。一直以來,以為自己算是個自由人,也算是個願意跟隨耶穌的人,然而,在所有表象背後,我原來依舊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文化、被這個社會牽著鼻子跑。曼寧的當頭棒喝,讓我不得不更謙卑,重新思考自己對金錢對物質享受的觀感,也讓我開始醒覺自己的編輯工作,在選書出書的時候,得更小心更謹慎,這些文字究竟能否深植內心給人真正的力量,還是只是搶錢趕流行、譁眾取寵,讓讀者們被剝削之餘,得到的只是短暫的華美,而非生命的成長,無價的智慧。
不曉得您有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是這樣讓人覺得被罵卻又很爽?改天可要介紹一下唷^^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