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网路作家Ⅰ 2025.08.10
《耶稣受难》(Crucifixion),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Albrecht Altdorfer),1526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耶稣在十字架从巳初(早上九点)到申初(下午三点)这六小时共讲了七句话,马太与马可只记载了被称为「十架七言」的第四言:「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可十五34)
在此之前,耶稣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仇敌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十三34)第二句话是「向悔改的罪人应许恩典」:「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二十三43)第三句话是「为心爱的人安排」:「(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十九26-27)直到第四句话才「为自己深受的痛苦」发出呼喊与祷告[1]。
曾经有人质疑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耶稣之口,不过福音书作者显然不太可能杜撰一句会让耶稣的追随者感到「尴尬」的话,因此我们相信这话必是耶稣「亲口所说」[2]。
有些被钉十字架的囚犯会因难忍痛苦破口大骂,耶稣这喊叫则是表达他在十架上「被遗弃」这无比孤单的感受。不过,耶稣这句话依然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有人不免要问:耶稣对神失去了信心吗?耶稣真的被神遗弃了吗?
这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对神「失望」的呐喊,但马太与马可都没有理由去呈现一个耶稣「信心崩溃」的形象,更遑论这还是《马可福音》中耶稣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此外,耶稣在痛苦中仍称神为「我的神」,说明了神虽然好像「不救」也「不听」,「帮助迟迟不来」,「令其万般失望」;他在完全无助下依然不放弃的向这位「与他立约」、应许要垂听并拯救的神祷告,他在黑暗中的呼喊也表明了他「绝不离弃神」的决心[3]。
事实是,从「黑暗笼罩了整个大地」的「第六时(正午12点)」到耶稣大喊「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的「第九时(下午三点)」(可十五33-34,新汉语译本),这「第九时」正是犹太人祈祷的时间。
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耶稣这时不只是发出悲痛的哀鸣,他是故意引述《诗篇》二十二篇这首哀歌来表达受苦的义人全然信靠神的保护。因为这首哀歌虽以「痛苦地呼喊」开始,却以「对神的拯救有坚定的信心」结束;换言之,虽以「绝望」开始,却以「凯歌」结束。
如果耶稣不是相信神确实在那裏聆听,且能拯救他,他又何必对一位「不在场」的神大声呼喊呢?学者认为:耶稣使用《诗篇》二十二篇陈诉「所受的痛苦」与「悲惨的遭遇」,其实是「远眺将来」来表达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定会为义人平反」;正如《诗篇》二十二篇24节所说:「因为他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他就垂听。」[4]
有人也指出,犹太人常以诵读第一节经文代表整首诗篇,所以耶稣不是喊《诗篇》二十二篇第1节,而是在喊《诗篇》二十二篇这一整篇。一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诗有许多词句逐字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如他「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6节)、「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16节)、「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18节)。
华神前院长赖建国博士除认为耶稣引用了《诗篇》二十二篇这一整篇,更表示「他们必来把他的公义传给将要生的民,言明这事是他所行的」(诗二十二31),这「他所行的」可译为「他所完成的」,所以是应验了耶稣在十字架的最后一句话「成了」(约十九30)[5]。
旧约学者俞明义博士也说,耶稣在十字架这喊叫是表示「《诗篇》二十二篇在讲我的故事」。他并认为,「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为国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诗二十二27-28)这全世界归向他的结果正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所成就的事;这一个人受苦、被拯救(复活)跟后面全世界转向神连在一起,是一个故事;耶稣说:「你要了解现在的情况,你看《诗篇》二十二篇。」[6]
Moisés Silva博士主编的《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也指出:「多位注释学者坚信,这一声呼号要在整卷诗篇的语境中来看,并且认为这不是绝望的哭嚎,而是受苦义人的祷告,他仍然仰望神的护持,坚信自己必得平反。」[7]
戴维兹(Peter H. Davids)、布鲁斯(F. F. Bruce)、柏饶齐(Manfred T.Brauch)博士合着的《圣经经典500问》也表示:「《诗篇》二十二篇开始虽是凄苦无依的呼喊,其实是信心和感恩的表达;实际上,他是吟诵了整首诗篇来表达他的信心。」[8]
曾思瀚与邓绍光博士同样认为:「我们必须从整卷诗篇及这首诗的语境来诠释这句话,这诗篇是以赞美神的公义作结。此时耶稣是感到每个人都离弃了他,连神也一样;但他仍心存盼望,期待着神最终的公义。」[9]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如法兰士(R.T.France)博士就认为,耶稣这句话是他意识到「不得不与神疏远」而发出的「极度痛苦的叹息」,不应把耶稣的话语与《诗篇》二十二篇中他没有引用的部分联系起来;十字架受难的整个过程指的是《诗篇》二十二篇义人受苦难的部分,「不包括后来得神肯定」[10]。
卡森(D.A.Carson)博士也认为耶稣现在的呼喊反映的不是他「完全的信心」而是「黑暗的绝望」,所以应该照字面的意思理解这句话:「耶稣意识到他的父撇弃了他。」对与父享有亲密关系(太十一27)的耶稣来说,这样的「撇弃」必定令他感到极度痛苦;这「分开」的目的与「被遗弃的呼叫」则是要向我们展现「世界的罪是多么可怕」与「拯救我们的代价」[11]。
虽然我坚信耶稣在十字架上这呼喊绝不是「信心的崩溃」或「怀疑神的信实」,但耶稣既亲口说出「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表示他在十字架上遭神撇弃不顾是事实。不过,这不是因为耶稣罪有应得,正如保罗所说,耶稣是不知罪的;但因「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神对人类的罪所生的「圣洁愤怒」和全部的咒诅都落在耶稣身上,这才使他跟父神「隔离」,经历了最彻底的「被遗弃」并发出了这个遗弃的喊叫[12]。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痛苦的喊叫也与上下文「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太二十七45、可十五33)有密切关系。从十二点到下午三点这关键时刻的黑暗有几种可能的解释,有人认为「在古代黑暗与哀悼相关」,有人指出「黑暗与伟人逝世也是相关的」,有人表示「黑暗是主的大日来到的迹象」;最可能的解释是「黑暗是神审判的徵兆」,一如《阿摩司书》八9说:「到那日,我必使日头在午间落下,使地在白昼黑暗」。
这遍地的黑暗象徵「神的审判」,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取代了我们的位置」,他喝下了「神愤怒的苦杯」,面对那「本来是我们该受的审判」。正如《申命记》说:「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申二十一23)耶稣则是「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三13)。
至于父神为何离弃耶稣?答案在以赛亚先知所说的:「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赛五十九2)罪能使罪人与神隔离。耶稣既「替代了罪人的位置」,就「承受了我们应受的刑罚」,这也是他为何在十字架上垂死之际感受到神「离弃」他,因「与神隔绝」而大声呼喊的根本原因[13]。
问题来了,耶稣是否真的不知道神为何离弃他?其实,我们只要将神掩面不看他这场景连于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就能明白耶稣当时为何有「不想接受这苦杯」的意念,又为何「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二十六37-38)。因为他「最不想面对的就是神掩面不看他」[14]。
所以耶稣不是不知道为什么,早在他传道工作开始时,无罪的他就透过接受洗礼表达与罪人完全同列,自愿上十字架更表示他愿意承担神对悖逆的罪人所施行的审判与刑罚;耶稣自然明白「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五十三6)的后果就是与神隔绝。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师就说:「他的呼喊是问句形式,并非因为他不知道答案,只因为他所引用的旧约经文本身乃是这种形式。」[15]换言之,耶稣所喊的这个「为什么」不是求知性的提问,而是在极致痛苦与心灵破碎下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难以承受与父断绝亲密关系、出于被离弃沮丧感的呐喊。
另一个小问题是,父神是否真的「离弃」了他的爱子?表面上,神确实因耶稣承担世人的罪而离弃他,一如《申命记》所说:「那时,我的怒气必向他们发作;我也必离弃他们,掩面不顾他们,以致他们被吞灭。」(申三十一17)
但从另一方面看,当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离弃、得不到帮助、经历孤单与绝望」的同时,父神依然爱他。就像莱尔(J.C.Ryle,1816-1900)主教所说的:「即使在他被离弃的时候,他仍然是神的爱子,对于他的受苦和所作所为,他的父很是喜悦。因他是为我们的罪,而不是为他自己的罪受苦。」[16]
德国神学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既遗弃却又不遗弃的吊诡,「交出他的父亲是在无限的爱的悲痛中蒙受儿子之死」,「因为神不饶恕他的儿子,所以所有的罪人都被饶恕了;正是因为神遗弃了自己的儿子,为他们交出了他,所以他们不被神遗弃,尽管他们有罪。」「父亲与儿子在遗弃里最深刻地相互分离,与此同时,在他们的献身中又最内在地合为一体」[17]。
探讨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十架七言第四言这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重要性。我们不必排斥从《诗篇》二十二篇整篇的信息来理解这句话的进路,因为耶稣说过「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二十四44),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起头的这首诗也确实更完整阐明了耶稣在十字架所成就「带领万国归向他」的意义。
不过,耶稣之所以被父神离弃在救恩论上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神对罪决不宽恕,他会照着一切罪恶所应得的施行审判。我的罪应当受到最终的刑罚,并使我与神的同在隔绝,而我无法做任何事来除去我的罪。」「如果基督没有满足神的公义,那我就必须自己去满足神的公义,如果基督没有忍受神的愤怒,那我就必须永远承受神的愤怒。」[18]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这呐喊,不是因他失去了信心,马太也不会将这种绝望写进耶稣的故事里。因此,耶稣被神离弃唯一的原因是他自己说过的「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二十28、可十45),与神分离是「犯罪的代价」,耶稣则是「为其他人付上代价」[19]。
保罗把「不认识神」与「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所要受的刑罚形容为「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帖后一8-9),耶稣在十架所经历「与父神分离」与那「痛苦的呼喊」,就是「替我们承受地狱的苦」[20]。耶稣是「代表着我们、取代了我们的位置、因为我们的罪被弃,好叫我们可以活着」,「我们得到饶恕,因为神拒绝失去我们,这就是神的公义」[21]。
结论就是,耶稣在十架上确实因「替我受刑罚」而被神离弃。从耶稣所喊的这句话,我当思想:「我们的罪必定是极其可怕的,且别无其他途径可以公正赦免我们的不义,除了基督亲自担当之外。」「神的爱真是太奇妙,过于我们能想像。他大可放弃我们,让我们独自收割作恶的果实,在罪中沉沦,但他没有这样做。」真明白耶稣代替我付出这重价,就会成为您我「过成圣生活」的最强动因[22],也会立志「为主而活」,因「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