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叫我「小姐」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3.07.28


不曉得大家在醫院吃飯如果找不到筷子、杯子、湯匙,會尋求誰的協助?院長、醫師、醫檢師、警衛?相信多數人應該都會找「小姐」幫忙吧!也因為這樣,就像一位護理師在網路上寫到的:

「如今病房的護理站,卻也已經成為『接待櫃台』,而且是個萬物俱全的地方。病患沒有筷子,我們要提供筷子;沒有杯子可以用,我們就要生出來;吹風機、微波爐、檯燈....;甚至,護理站應該需要具備醬油、鹽、辣椒醬、吸管。我們拿不出來,還要被說『你們怎麼會沒有,都不用吃飯喔?』我想告訴你,我們要吃飯,我們也很想準時吃飯,但是我們常常過時吃飯甚至沒有吃飯,我們卻也要關心你們吃飽了沒,吃了多少』」。 (資料來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nform/complain_a2.php?no=110905003)

事實上,護理師在醫院裡遭受不合理對待(包括醫院體制和病患及其家屬)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因為這樣,許多護理科系的學生畢業後不願意從事護理工作,導致台灣護理人力嚴重缺乏。當然,護理人力長期缺乏的原因很多,但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護理師被「萬能化」和「禁聲化」,乃是當中不可忽略的原因。

首先,從醫護「知識的權力」來看,因為醫師長期以來不斷宣稱只有他們才是真正懂醫學的人,對多數民眾而言,「醫學知識」被等同於莫測高深、薪資待遇好、社會地位高的代名詞。在醫師被「神格化」的情況下,民眾和病患對醫師賦予過高的治癒期待,就連醫師忽略自己的感受、曲解了病情也不太敢吭聲;反過來說,醫生們心中的壓力也很大,因為好的醫師應該要聆聽病患的聲音甚至建議,才能充分瞭解不同體質的病患需求,給予適切的醫療協助。但問題是,「醫師專業」的神格化光環,經常讓他們不見得「願意」或「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於是醫病關係之間就很容易陷入彼此擔心與恐懼的陷阱。

那麼這股「恐懼」該如何處理呢?當然被賦予「天使」的護士或護理師就是最佳人選了!從傳統社會家庭內女性的照顧者角色,到專業分工社會中醫療院所內的護理人員,「女性」和「護理師」一直承載著照顧者「吃苦耐勞、盡忠職守、關懷愛護」形象。所以病患走出診間或在病房內有問題,如果不敢詢問「神格化的醫師」,最常求助的對象就是「萬能的天使」,也就是具有傳統「吃苦耐勞、盡忠職守、關懷愛護」的護理師。

當然,本來「人」的工作就是極度複雜,特別是住院的病患,即便無關乎醫學知識的日常生活的瑣事,都會出現在病患需求裡。當對醫療院所的物理環境或管理制度不熟悉的病患或家屬住進醫院後,那種陌生感很自然會提出一堆的需求和情緒。這時候誰要去解決呢?在醫院成本考量,不可能規劃專職「生活協助人員」的情況下,我們的「萬能天使」自然又扮演在家庭中「母親打理一切」的角色,幫忙病患完成這些瑣事。

最後,回到扮演護理角色的護士或護理師身上,我們的醫護教育體制如何栽培她們?記得以前曾在護理系的在職專班教過通識課程,每一位來上課的學生學習態度真的都很認真,令我佩服;但換個角度來說,也因為大家的服從性很強,導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和勇氣。也或許是長期以來社會將護理師過度「天使化」,導致民眾與護理人員自己都認為護理人員本來就是該逆來順受,即便遇到不合理的對待也要忍氣吞聲!如此一來,面對不合理的醫療體制現狀,「禁聲化」的態度與行為是否只是讓自己不斷淪為壓榨自己勞力、複製不合理體制的結構共犯?

最近在各大醫院裡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宣傳海報:「請不要叫我「小姐」,請稱呼我『護理師』」。這樣的動作無非是護理人員在向社會大眾宣導「尊重護理專業」;但如果真的希望護理專業能能夠獲得大眾尊重,勢必得從整個醫護管理結構、醫護(學)教育價值觀,以及調整民眾的價值觀同時著手才有可能。對一般非醫療專業背景的民眾來說,避免「萬能化」護理師,或許是我們比較容易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的。因為唯有醫護人員被合理且尊重地對待,當我們需要他們給予醫護照顧時,才有可能得到更專業且合宜的服務。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