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有個學生問我:「老師,你怎麼知道自己適合當老師?」
我說:「其實我並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當老師,因為當我覺得自己想當老師的時候,多半都是想到它令我開心、有意義感、有成就感的一些畫面,例如:
我喜歡跟幾個人組讀書會,一起閱讀對瞭解自己生涯難題成因有幫助的書,或是觀賞能引發我反思人生價值目標的電影。 我喜歡跟幾個人定期聚會,一起聊聊各自當前遭遇到的各類困難的原因、想法和心情。
我喜歡跟幾個人一起針對一些生活難題,想想有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它們,最好還能定期聚會來檢討行動策略怎樣調整會更好。」
☼但是當我真的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我發現到不可能每天只做上面這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還得做一些自己沒興趣的事情(例如行政業務或人情世故),甚至遭逢自己根本不想面對的慘劇。
例如,職場上就是有同事跟我的價值觀差異甚大,以致於對組織面臨重大困難的成因產生南轅北轍的解釋,連帶地,在做一些重要決策時,也經常容易發生價值衝突或情感撕裂的痛苦。
即使是單純的教學,也會遇到費盡心力準備一些自認為有趣或重要的東西,但是課堂上就是無法引發學生興趣的慘狀。即使是做我喜歡的小團體聚會,也會遭遇與我價值差異很大的學生,當我們談到比較敏感的話題時,便開始漸行漸遠。
也可能是因為彼此信任感不足,無法一起討論出回應當前困難的策略;或是雖然討論出一堆策略卻缺乏信心實踐出來。這些都會讓我持續累積「無法陪伴學生解決問題」的挫敗感,以致於一點一滴讓自我認同或價值感崩裂。
☼更慘的是,我很容易把上述不想做的事或不想遭遇的慘劇,用多拉ㄟ夢的放大燈無限量放大,將它們帶給我的恐懼、焦慮與憤怒充斥全部生活。我甚至會不斷告訴自己:「好慘喔!沒有學生喜歡我」或是「唉!時代變了,年輕人對我說的東西都不感興趣,看來我真該趕快退休了!」一旦走到這一步,焦慮的烏雲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我。
但真實的狀況是,即便有同事跟我價值觀差異甚大,在做一些重要決策時令我煩躁不安、甚至氣憤不已,還是有其他同事覺得我的意見不錯;即使有一些同學對我傳遞的資訊不感興趣,還是可以感受到有一些同學從中得到了啟發或力量。換言之,即使真的有人討厭我,還是有些人覺得我的東西不錯。
之所以會陷入「我真的適合當老師嗎?」或「我真的配稱得上老師嗎?」的愁雲慘霧中,就是認為「我一定要所有同事/學生都喜歡我」、「我每次課堂教學一定都要同學點頭如搗蒜」、「我每一次開會提案都一定要得到全數支持」…..等等,否則就代表「我不適任」、「我是冒牌貨」或「大家都討厭我」這種「全有」或「全無」的可怕二分結論!
☼直到後來,我發現到沒有人隨時隨地都表現得無懈可擊、討人喜愛,我才慢慢開始學習跳脫過於簡化的二分價值觀,讓自己不用陷入「非此即彼」的可怕陷阱,而是用「20-80」、「30-70」、「40-60」或「50-50」等等的光譜,來重新認識自己真實的樣貌。
所以現在我會跟學生說:
「一個工作只要能有20%是自己喜愛的內容,另外80%為了生存做些雖然不喜歡,但至少不嚴重違法的事情,就是一個不錯的工作了。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努力再想想,怎樣往30%是自己喜愛的內容推進;人生能推到40%是有意義的工作內容,就已經值得開心了!」
與這個概念相類似,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100%的傑出教師;甚至我們應該說,所謂「典範教師」也是在某一種或幾種價值觀下推選或認定出來的。所以,就算是手握教師證書、當選過優良教師、典範教師等等榮譽的老師,也不一定會是你/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所以結論是:
千萬不要期待有那個職業的工作內容100%都是自己喜歡的,或有哪份工作需要的專業能力與人格特質100%都適合自己。
比較務實的作法,是好好認識並盤點各項專業領域或工作內容,並且中肯地詢問自己投入那一個時意義感較高、勝任度較足、興趣較濃。在各方取得自己還可以接受的平衡點的前提下,做出階段性的職涯決定;即使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真實工作現場的平衡狀況不如自己預期,還是可以透過改變自己,從「20-80」朝向「30-70」前進。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