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擺渡人」的孤單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2.10.23



圖片提供/123RF


在很多次小活動結束後,同學們都會跟我說:「很高興這次能參加這個活動,因為老師都會丟很多很好的問題,幫助我釐清嚴重卡關的原因,也得到很多勇氣。」

有時候聽到這番話,我會接著詢問他們:「如果你們班上有一個像我這樣的同學,你會跟他當好朋友嗎?」

這個問題,我收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因為同學們覺得:「思考這些重要的人生議題雖然很棒,但是也很沉重;我會希望自己的好朋友是相互陪伴的感覺,至於思考人生議題,通常只會在嚴重卡關到走不下去的時候,偶爾為之。」

也因為這樣,我有時還會接著跟同學說:「當你越讀越多書、擁有越豐富的人生體悟,你也會越加感到孤單,因為能跟你一起那麼關心相同議題,甚至跟你產生共鳴的人也會越少。」

引渡他人離開混水

這個發現,讓我聯想到2016年由張嘉佳和王家衛編劇、梁朝偉和金城武主演的電影《擺渡人》。在這部電影裡,梁朝偉這樣看待自己「擺渡人」的角色:

「『擺渡人』就是『引渡他人』的角色,所有失意、失戀、失業等人都稱為『落水者』,擺渡人則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開導他人的重要角色,期待他們能離開那淌混水,順順利利走到彼岸,減少那段痛苦的過程。」

「所以『擺渡人』渡的是你,留下的是我,上岸的人各奔東西,完結每一段不得不完結的關係。」

發現不小心遺落的珍寶

第一次聽到這番話覺得頗有道理,因為我的角色好像就是「擺渡人」,或許更像我很喜愛周華健的一首歌〈擺渡人的歌〉所描述的:「有人因為流浪到渡口,有人思念靠不到岸,有人不能忘情於繁華中,有人日復一日趕著同樣的夢,於是擺渡人的歌,遺忘在渡口的流轉之間。」

但是後來仔細想想,我發現自己跟梁朝偉或周華健所說的「擺渡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我並不總是「期待他們能離開那淌混水,順順利利走到彼岸,減少那段痛苦的過程」。相反地,我更常邀請他們上我的回憶之船,再度回到過往那段痛苦的記憶,為的是透過重新回顧那段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從中發現自己在匆忙中不小心遺落在旁的珍寶,進而重新確認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這麼說來,我似乎更像「旅遊導覽員」,我會陪伴大家深度瀏覽自己人生的重要事件,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珍視的人事物;即便是那些曾給我們帶來難以招架傷痛的重大創傷,也可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體悟或轉化。就像我們歷經淬鍊的肌肉,才能更有韌性、更有力量一樣。

圖書館服務員的角色

但是最近我突然又發現自己似乎更像「圖書館服務員」,因為:

1.遇到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書的讀者,我可以在一旁納涼;

2.遇到心中有好奇的主題,卻暫時不知道可以看什麼書的讀者,我可以提供幾本那個主題的書給他選擇;

3.遇到手頭已經有幾本好書,卻一直無法下定決心開始閱讀的讀者,我可以簡要地替他們導讀每一本書的迷人之處;

4.遇到已經讀完一本入門書,想要繼續深入探討某個議題的讀者,我也可以跟他一起討論書中值得深入探討的有趣議題,甚至一起找尋後續延伸閱讀的書;

5.對於某些人生故事很豐富的讀者,我還可以陪伴他把自己的故事撰寫成書,讓更多其他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安慰與力量。

用上帝的愛來愛人

但無論是「擺渡人」、「旅遊導覽員」或「圖書館服務員」,我都得有個心裡準備:「當我越讀越多書、擁有越豐富的人生體悟,也會越加感到孤單,因為能跟我一起那麼關心相同議題,甚至產生共鳴的人也會越少。」

這時候,我得再反覆用底下三個原則提醒自己:「1.做該做的事,2.不斷調整自己並釋出善意,以及3.不求對方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改變等等。如果用簡潔的話來說,就是努力學習建立『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用上帝的愛來愛人。」

因為唯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源自「上帝的愛」,才比較可能跳脫控制、佔有與競爭,進而促成對方理想的實現。這樣的愛與關係才不會枯乾、不需要索求回報,因為我們可以在上帝那裡吃到飽。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