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当某些人做出伤害我们的事,努力致歉、补偿后,依旧无法完全缝合我们心中的伤痛。此时,愿意让彼此放下仇恨,重开始一段可能的新关系,就是「宽恕」(forgive)。
当他人做了一件伤害我们的事,经常会令我们伤痛不已;如果我们试图等待对方的补偿达到我们心满意足才原谅,这不是宽恕,而是「交易」。因为宽恕必然发生在「不平衡」,更精准地说是眼见平衡无望,却依然愿意给彼此机会重新开始。
所以,宽恕是一种「理由不充足」或「疯狂地」相信对方有诚意重建彼此的关系。如果我们无法「宽恕他人」,就会让自己永远被捆绑在他人已经无法补救的过失之上。
同样地,当我们做了一件错事,心中也经常会懊悔不已;尽管我们是出于无知或无心,也无法取消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更无法跳脱这个罪恶感的阴霾。因为,这些错事具有不可逆性,就像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这时候,要帮助自己摆脱绝望困境的方法只有「宽恕自己」。如果我们无法「宽恕自己」,就会让自己被捆绑在无法补救的行为结果上,我们就永远只能是该行为后果的牺牲品。
「宽恕」意味着重新开始,坚决不再让自己受到先前行动结果的挟持,从而让宽恕者和被宽恕者都从行动后果中解放出来。宽恕那一刻, 我们感觉到终于放下了伤害人或被伤害的长久重担。
但是,我们宽恕的不是外在的过失或错行,而是遇到两难困境下脆弱的人性。因为我们真切地体悟到,若今天困境中的人是自己,也非常可能犯下类似的过错。换言之,想想自己曾经渴望别人「宽恕自己」或「包容自己」的心情,以及经历宽恕后人与人之间重新开始的美好,会比较容易实现宽恕。
或许有人会想问:「如果我从来没有『被宽恕』或『被包容』的经验,怎么办?呢」?
遇到这样的朋友或学生,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如果你心中真正地相信宽恕是美好的,那就去创造这个令人开心的事吧!相信别人因为你的宽恕或包容,就有了『被宽恕』或『被包容』的经验,宽恕的正面力量就会被更多人了解、被更广泛地实践在真实生活里。与其被动等待别人给予,不如主动创造美好!」
参考资料:
林宏涛(译)(2016)。人的条件,H. Arendt(着)。台北市:商周出版。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