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海报。
上周六下午我邀请系上学生一起体验「台北城小旅行」,也就是从台北城的北门(承恩门)出发,途经清代和日治时期的各项文化遗址,最后到小南门(重熙门)旁,聆听日治时期描写台北城生活的流行歌曲,并且讨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一行人走到总统府前小公园时,我指着清代的东门(景福门)、日治时期的总督府(总统府)以及中正纪念堂,问大家:这是三个不同政权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你们觉得哪些应该保存或拆除?背后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当下有同学说:「看起来漂亮的建筑就值得保存」或是「有历史意义的才需要保存」等等不同的答案,经过一番交流后,我也分享我的想法。
我说:「这三个文化遗址都具有威权性质,在我看来都需要保留下来,因为唯有将这些文化遗址保留下来,日后的子孙才能明白前人曾经做过什么事?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或学习宽容某些历史创伤。
就像今天,正是因为许多日治时期文化遗址被妥善保留下来,我才能用情绪社会学的角度邀请你们一起体验,日本政府是如何透过社会教育在驯化台北城内的民众,增加他们对日本政府的认同、降低反叛情绪」。
接着我又跟大家聊到:「如果这辈子我只能推荐一部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史蒂芬史匹伯的奥斯卡经典名作《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因为它是一部描述德国商人辛德勒如何透过商业和工业活动,拯救二战期间濒临纳粹大屠杀危机之犹太人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Auschwitz)曾经是犹太人最不想回顾的恶梦之地,因为他们许多亲人在这里曾被纳粹党人无情地屠杀,但现在这个集中营遗址已被改建成创伤博物馆。这个历史惨痛的遗址为什么需要保存?因为随着时间的移转,很多人可能会想遗忘发生过的悲剧,未来的新世代甚至无法想像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
但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遗忘,历史创伤所创造的情绪与记忆,经常会延伸成一股不定时的可怕力量,在人们内心乱窜、甚至控制着我们。无法从历史记取教训的人,更容易重蹈前人可怕的覆辙而不自知。
记得先前我我询问过一位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看完的感觉如何?她说:「这部电影很沉重」。
我说:「是啊!真是相当沉重的一部电影!但是如果我们平时连电影情节或历史教训都无法承受,如果有一天这场悲剧真的降临,我们又如何有能耐承担呢?也因为这样,在我心中越具有历史争议性或创伤性的文化遗址,越需要保存。」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