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的約旦河3-3

【作者:Zachary Wong夏達華研道中心 2024.05.05



昆蘭——死海古卷出土的地方。從遺跡可以往東南方眺望死海,圖右邊的山脈屬於猶大山區。圖片提供/夏達華研道中心


約瑟夫:馬蓋耳斯

除了福音書外,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也有記載關於約翰施洗的地理資料。《猶太古史》記載約翰在馬蓋耳斯(Machaerus)被希律安提帕處死(《猶太古史》18:119)。馬蓋耳斯是安提帕父親大希律(Herod the Great)所建的行宮堡壘,位於死海東岸、現代的約旦國境內,阿拉伯語名的名字「Qala’at Mukawir」保存對古代地名的記憶。古史內另一個故事細節告訴讀者馬蓋耳斯管理權屬於安提帕外父阿哩達四世(Aretas IV)(註10),正好在記錄約翰之死前。猶太歷史學家記述,安提帕為了娶兄弟希律腓力(Herod Philip)的妻希羅底(Herodias),打算休了元配納巴泰公主,公主發現丈夫意圖後,憤而離開安提帕拍並前往馬蓋耳斯,因為這裡是父親管轄的。關係破裂後,阿哩達四世為女兒的緣故出兵攻打安提帕拍,而安提帕在是次戰役中敗陣並且全軍覆滅。


阿哩達四世 · 腓洛帕提斯(Aretas IV Philopatris)公元前9年至公元40年的銅錢。圖片提供/夏達華研道中心


約瑟夫的資料將約翰(並安提帕)的事蹟放置於約旦河南部地區,雖然約翰被斬首的地方不一定代表鄰近施洗地點,但這也肯定了普遍認為約翰活躍於約旦河南端的觀點。然而約瑟夫的記載有前後矛盾並不合邏輯之處,按常理,若馬蓋耳斯屬阿哩達四世所管轄,為何被前外父擊敗的安提帕卻可以在這地方舉行生日派對?這可能是文士抄寫錯誤或是猶太歷史學家混淆了地理位置,如羅茲禮說:「顯然,他(約瑟夫)不知道約翰被囚禁及斬首的地方。」(註11)




位於約旦境內的馬蓋耳斯(Machaerus),特別鳴謝San & Toni Ho提供照片。圖片提供/夏達華研道中心

死海群體與約翰

以色列昆蘭(Qumran)所發現的遺跡與死海古卷確實是上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古卷為現代人打開了進入第一世紀猶太信仰世界的窗口。縱使昆蘭群體只屬於第一世紀猶太教的一個分支,現代聖經學者容易將其與新約世界的群體聯繫,並以這聯繫作為約翰施洗之處的證據。J.A 泰勒(J.A. Taylor)稱昆蘭群體與施洗約翰地理上只相距10公里,很可能認識或知道這群體的教導 (註12)。基於《群體守則》(Serekh HaYahad;1QS)、與約翰對以賽亞書40章3節的應用並他們的飲食習慣,學者查史華茲(James H. Charlesworth)更稱約翰很可能曾經參與進入群體的儀式,約翰因為群體仇恨聖殿體制及「黑暗之子」,所以在最後一刻選擇離開這群體(註13)。

北方的傾向

前文已清楚列舉福音書並沒有指明(或是我們無法知道)哪裡是約翰施洗之處,因此,地理上,沒有足夠的理由將約翰與死海的昆蘭群體連結。基於這個原因,加西亞認為以上理論很草率,他繼續指出,自古以來猶太群體運用聖經經文均有相同之處,然而昆蘭群體與約翰想要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不應單因兩者引用同一段經文便草率地下判斷。

已故猶太學者大衛·庫莎(David Flusser)指福音書中約翰的敘述都有一個「北方的傾向」,從約翰指責加利利分封王(Tetrarch)希律安提帕娶兄弟的妻,到約翰被殺一刻在場人士包括「加利利作首領的 」(馬可福音 6:21),這些細節都帶著加利利湖北方的韻味。再者,史密夫(G. A. Smith)早1915年的著作 《聖地歷史地理地圖集》內提出,「約旦河外的伯大尼」不一定是村落或城市的名字,也可指加利利湖北岸約旦河東的的巴珊(Bashan)(註14),因為新約時期這一帶稱為「巴塔尼埃」(Batanaea),按約瑟夫記載,巴塔尼埃正是安提帕的分地。這樣看來加利利湖北岸約旦河進入湖泊的位置到河對岸的伯賽大平原甚至戈蘭高地,都較大可能是約翰事奉的範圍。

如羊沒有牧人

跟隨約翰的群體有一事與昆蘭群體相似,就是他們兩者都期待彌賽亞時代臨到,奈何約翰被殺後他的門徒大概無所適從。處理領袖屍首後,約翰的門徒前來跟隨耶穌。福音書記載,得知訃聞的耶穌上船退到「曠野」避開人群(馬太福音 14:13;馬可福音 6:32),但這也不能阻止群眾從各城各鄉出來跟隨祂。在野地下船後耶穌看見大批群眾聚集,並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隨之以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了五千人。施行神蹟後耶穌和門徒渡到約旦河的另一邊來到伯賽大。

若加利利湖以北的地區是約翰事奉的地帶,那麼福音書的描述便吻合這個圖畫。羅茲禮指,福音書作者以地理及環境提示,當時群眾似乎期待約翰是那位如摩西一般的領袖。馬可描述「如羊沒有牧人」正好和應民數記27章17節,摩西在離世前祈求上主為以色列尋找新一代的領袖,以免他們「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同樣地聚集加利利北岸野地上的群眾在領袖離世後,前來跟隨耶穌(註15)。

結語

昆蘭遺跡不是每個以色列旅遊團都會到訪的地方,在死海一帶地區要看宏偉震撼的遺跡的話,可以去馬撒大(Masada);要觀賞自然生態、曠野中的動物和植物的話,可到隱基底(En Gedi)自然保護區;死海暢泳更位列很多人的「平生夢想清單」(Bucket List)中,因此位於死海西北岸小小的昆蘭停車場不是常滿的。

或許為吸引更多遊客到訪,昆蘭遺跡的發展者有意或無意強調約翰很可能與昆蘭有聯繫(註16)。同樣地,縱然沒有確實的證據,也無阻一輛接一輛滿載朝聖者的旅遊車到訪約旦河南端的阿瑪格塔或卡西阿雅胡。

綜合新約聖經多個描述約翰歷史地理位置的資訊,除了早期基督教的歷史傳統外,我們實在沒有證據支持約翰是在約旦河南端事奉,並且除了他們共同擁有對彌賽亞來臨的期望以外,我們也沒有理由將約翰與昆蘭群體連結。雖然如此,本文目標不是鼓勵讀者從行程表上把這些景點剔除,再者,到訪以色列也不是每個活在當下的信徒都能做的事情,然而這些都不應成為我們仔細閱讀聖經的阻礙。學會欣賞福音書作者所留下的細節,我們漸漸便會發現耶穌的世界立體並富有色彩,上主的心意也從字裡行間漸漸清晰地浮現眼前,而約翰的門徒和昆蘭群體對彌賽亞來臨的期待也能漸漸傳遞到我們心中。(完)




註:

10.《猶太古史》18:112-113。

11.Notley, R. Steven “The Ministry of John and the Baptism of Jesus.” In In the Master’s Steps: The Gospels in the Land, p18. Jerusalem: Carta, 2014.

12.Taylor, “John the Baptist,” 4; also, eadem, The Immerser, 42–48.

13.Charlesworth, “The Baptizer,” 18–19; idem, “John the Baptizer and Qumran”.

14.G. A. Smith “Atla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HGHL; 1915).

15.Notley, R. Steven “The Ministry of John and the Baptism of Jesus.” In In the Master’s Steps: The Gospels in the Land, p19 Jerusalem: Carta, 2014.

16.昆蘭考古公園的介紹短片以昆蘭群體成員作為主角,其中群體成員互相討論曾經有名為約翰的人物嘗試加入群體,最終卻離去了。

本專欄與《夏達華研道中心》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