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靈魂》理解痛苦對人生的轉化意義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4.02.25



《西西弗斯》,提香,1548-1549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為了撰寫新年度的國科會計畫,我閱讀了榮格心理學家L. Corbett所撰寫的《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這本書。在這本書的封底,編輯引用了榮格的一段話:「那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或者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

簡單說,Corbett想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痛苦(suffering)常常把我們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生活顛倒失序,迫使我們重組人格、信念與價值」。因此,「我們的文化傾向於認為痛苦沒有價值,痛苦是病理的結果、要盡量避免痛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痛苦是人格成長和轉化必不可少的條件」。

但是,Corbett邀請讀者們回想看看,是否經常在網路書店或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堆承諾你:「30天之內」、「五個步驟」或「第一次」就能擁有完美的婚姻、人際關係、身體形態、消除完美主義焦慮等等的自助書或工作坊?Corbett認為:如果這些急就章的自助書籍或方法真的有效,網路書店或社群媒體就不會充斥如此繽紛的其他書籍或網紅指引了。

另外,身為榮格學派精神科醫師的Corbett也提醒我們,有些助人專業工作者會將「痛苦」過度簡化為待解決的疾病或問題,所以他們會過度使用一些消滅焦慮或放鬆情緒的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讓這些痛苦暫時消失在我們眼前。

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讓我們暫時逃離痛苦的感覺,而非一勞永逸消滅痛苦;在此同時,也讓我們喪失機會去理解痛苦對我們人生可能帶來的轉化意義。

Corbett以自己2008年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治療的過程分享道,他在接受手術的過程中,沒有一個醫護人員詢問他是否害怕死亡?疾病對家人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疾病對的職業、人格、生涯可能帶來怎樣的衝擊?

但事實上,許多疾病之所以會對當事人帶來痛苦,經常是諸如經濟競爭、權力壓迫、文化歧視綜合在一起,使當事人感受到自己因為疾病的導火線衍生出生存權被剝奪、人格受侵犯或感受不被聆聽等等的傷害。這些傷害或許會展現在當事人恐懼、焦慮或精神疾病的徵兆上,但卻不一定是精神病理學或心理動力的因素所造成。

Corbett在《受苦的靈魂》這本書還提到C. Jung、V. Frankl和I. Yalom等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精神科醫師的論述,他們認為人們若能「從痛苦中發現意義」,就可能將痛苦轉化為自己生命更新與轉化的重要契機。

例如,C. Jung認為幸福和痛苦是一組共同存在的對立面,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必須忍受面對真實自己的痛苦,才能瞭解自己究竟在逃避什麼重要的人生任務,進而督促自己跨越門檻,藉由面對痛苦獲得諸如勇氣、毅力、耐心與冷靜的人生態度。完整的人生就得在痛苦和幸福之間取得合宜的平衡,若非痛苦的推促,我們可能就沒有機會發現關於自己生命的重要東西。
另外,對I. Yalom來說,唯一能治癒痛苦的方法,就是以個人的自由意志許下承諾,全心投入那些能夠創造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行動,亦即在痛苦中創造人生意義。

最後,在《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最後的末了處,作者Corbett這樣說到:

「有些痛苦嚴重到足以從根本上動搖一個人的自我感,很可能也會促進真實自我的重建。痛苦是一個人的身份和生命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嘗試解決痛苦,也只能認領,而不是拒絕痛苦。回過頭來看,當時看起非常消極的事件,最終可能被視為對個體化過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發展智慧和成熟,需要我們對痛苦培養一種態度,因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智慧和成熟有時候誕生於痛苦,而智慧可能為痛苦提供慰藉。智慧意味著我們接受短暫性和脆弱性是人類的一部分,這時我們就可以寬容和冷靜的態度,去理解並接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當然在《受苦的靈魂》這本書裡,Corbett還從醫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靈性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了人類痛苦的樣貌、可能成因、回應策略以及可能衍生的問題。對於想從整全角度探討痛苦的朋友來說,會是一本文字淺白、內容豐富且值得一讀的經典好書。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The Soul in Anguish: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Suffering


作者: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譯者:楊娟、曲海濤

出版社:心靈工坊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